走入《一把青》的幽遠年代:台中一座老眷村,細細記下舊時光裡活著的風景

2017-05-30 08:00

? 人氣

從日式木造軍醫院到有機增建的眷村

日治時期,這附近除了八棟木造的醫療所及配屬的防空洞外,只有零星散落的幾戶人家,根據地方耆老口述,當時各棟的醫療所分別有診療室、病房、宿舍、手術室、太平間等不同功能,建築本體為挑高兩層樓高的大雙坡木桁架所撐起,利於通風、散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後來隨著日軍撤離、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同時帶來了大量的軍眷及退除役官兵,政府為了安置可觀的軍眷人口,便開始將這幾座大型醫療所內部隔成許多五、六坪大的眷舍單元,成為這裡最早的眷村。

當初這些木造房屋,大多坐南朝北,屋身則呈東西長向。每棟長約為五十公尺,寬約為十五公尺,中間為走道,兩旁戶戶相對。八棟眷舍後來分別依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如:義字號、信字號。眷舍隔間牆則由最早的稻灰土埆牆改建為紅磚水泥瓦。時光流轉,眷舍逐漸老舊,住戶逐漸搬出,現在老屋裡只剩一、二戶老奶奶守著老家。

二戰後,台灣的「嬰兒潮」讓原本的空間更顯不足,居民便開始在眷舍周遭的空地上增建房舍。忠義社區的土地多半公有,不像私地有明確的劃分,因此增建的房舍並無整體規劃,呈現有機增長的現象。由原本分配的房舍向外擴建加蓋,經年擴張後就變成了今日參差紛雜的樣貌。

錯落的里弄空間,伴隨著寧靜與光影,路旁偶有酣睡的老狗與屋頂上窺探的貓,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也是探索旅行者的祕境。

居民將分配的眷舍向外增建加蓋,因此形成今日參差錯落的樣貌。(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居民將分配的眷舍向外增建加蓋,因此形成今日參差錯落的樣貌。(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陸續遷入各軍種的退役官兵,因結婚或工作遷入的本省人、原住民、新住民也逐漸變多,社區族群不再單一,而有族群融合的現象。近二十年來,更由於房租低廉,吸引許多在市區工作的原住民紛紛入住。因此,在「趙記傳統麵食」、「復興餐廳」等傳統外省眷村菜外,又增添了原住民及南洋口味的館子,讓這裡變成小小的地球村,在飲食文化上體現強大的融合性。

社區裡動人的人文風景

村內的公共空間多在仁愛路上,包括聖潔教會、活動中心、土地公廟、羽球館及原住民服務中心。其中聖潔教會是忠義社區最重要的安定力量之一,1963年因裝甲部隊移防至清泉崗,因應基督徒聚會需求所建,與地方及軍事發展關係密切,饒具歷史意義;建築形式反映地域風貌與建築技術,已被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聖潔教會平日提供社區的單親、低收入戶及原住民孩子課後輔導,並不定期舉辦社區媽媽教室及婦女識字班,協助外籍配偶融入社會,與地方連結深厚,已成為社區生活核心。

社區活動中心也是社區居民閒暇時的聚會場所,除了室內可供開會、唱歌外,前方的集合場上設置了籃球架,是年輕人最愛的運動場地,場邊的小型司令台行禮如儀的懸掛著國旗、黨旗及國父遺像,見證了那個黨政軍不分的大時代,至今每年元旦的升旗典禮,仍是村子裡的大活動。球場周圍的樹下有桌椅可供休息,也是居民日常休憩的地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