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看開一點就好了!」心理學家12張圖教你如何陪伴自殺者

2017-05-10 09:00

? 人氣

他們也會變得無法控制衝動的行為,例如:不斷地上網瘋狂買東西,或者,無法控制自己把刀子插進心臟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願意相信,他想結束生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說是這麼說,在奕含走了之後,我也開始重新反省,許多心理治療目的都是希望個案可以好好活著,但對於一直以來勇敢很久的人,會不會停止努力,才是他們最想要的休息?

為何吃藥沒有用

「那為何藥物、SSRI無效*?花這麼多錢看醫生,結果最後還不是死了?」我問朋友聲暉,在打字時,我發現緊咬的牙齒可以感覺心中的無力,其實也有帶一點可以感覺到我對心理治療一直以來的質疑(當然,我也不知道她吃的是什麼藥物,所以我發現自己的這句話裡面,也伴隨者自己許多朋友吃了很多藥,到最後卻仍然「沒用」的投射)。

「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是消炎藥吧。消炎藥可以壓抑發炎引起的不舒服,但如果引起發炎的原因沒有察覺,那發炎反應還是會不斷的再生。而且,消炎藥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其實,成人精神疾病真的會讓人很灰心,因為許多疾病在發展出行為上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神經長歪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由體質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很難一朝一夕改變...」他接著說。

「可是,她吃藥吃了10年阿、10年!!這10年難道都沒幫助嗎?」我說,我知道自己有點太過激動了,但我真的很想知道,現在的抗精神藥物會把我們帶到哪裡?

「有阿 ,如果說藥物沒有幫助的話,或許她早在十年前就已離去,而不會留下我們現在看的文字。」他接著打了一長串讓我非常受用的文字。

「或許,我們可以撇開她不談。畢竟,我們甚至連他的診斷是什麼都不確定(結果還是讓他來提醒我,不要隨便當鍵盤柯南冏)。我們來談談『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拉遠一點看看,事情會不會清楚一點。我們怎麼會期待一個長久習慣某種思考的人在吃藥以後『自動』變好?那種思考方式 (或者更深層的壓力)如果沒有變,單靠藥物怎麼可能有辦法讓神經自動長成另一種的樣式?

事實上,基因與環境同時影響了神經的發育,而我們的思考也不斷的在編修神經連結。藥物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濃度變化,也不過是會影響神經發育的其中一部分原因。

其實我個人更好奇的是,所謂的從憂鬱症中康復了,是真的不再那麼容易陷入憂鬱情緒嗎?(其實,隨著復發次數增加,復發率也會增加,甚至會高達40%以上)?

我沒有明確的證據否定這個答案,但事情絕對不是這麼簡單。我認為所謂的康復,是這個人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憂鬱情緒,情緒本身還是在的,但我們要怎麼去與它共存。

本篇文章共 8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67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