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子、長女就是原罪?心理師揭家中老大最心酸之處:扛最重的責任、父母卻最不體諒

2020-06-28 07:00

? 人氣

那麼她的呢?她也有家庭、事業及生活啊!差別只在於她沒有生兒育女。她說她從小就習慣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說她最累的是,自從父親罹患失智症之後,時常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人,甚至還會動手打她或是外傭。

父親說:「你都不給我飯吃。」

父親說:「你都不幫我擦藥。」

父親說:「你放著我的傷口潰爛,不帶我去看醫生。」……

照顧過父親的每一位外傭都想跑,許多時候也難以溝通。也因此,她擔心著外傭會趁她不在的時候,對父親母親不好,所以她要時時刻刻留意,分分秒秒盯梢。

女兒是原罪,還是枷鎖?

在台灣社會裡,很常見到無止境犧牲及奉獻的女兒。如果小姑未嫁,多半由她一人照顧年老的父母。如果是大姊及長女,也是由她張羅爸媽的一切,陪伴爸媽就診、復健及後續治療。並非兒子不孝,而是父母會擔心影響到兒子婚後的家庭,所以多半會對兒子選擇性地揭露,甚至是隱瞞事實,無論是健康大事,還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小事。但他們卻會對女兒大吐苦水,抱怨生活當中的所有不舒適,甚至還會誇大其詞,讓女兒的內心更加糾結,覺得自己力有未逮,百般不是。

能者多勞?分明是能者「過勞」

有能力的人最該死了!因為所有人都會要求你多做一點,把責任都交付給你,甚至連雞毛蒜皮的瑣事都會要你順便代勞。不僅如此,可能在最初期,你也會這樣地要求著自己。你想著,父母手足都是自己的家人,就承擔這份責任吧,有什麼好計較的呢?直到你這隻駱駝,被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壓垮。

能者多勞,最初確實多半是讚美,是肯定,也是期許。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家庭成員中,是誰最有能力,還有通常都是誰運籌帷幄、處變不驚。只是,能者的後來,往往都變成了「應該」與「習慣」,最後就是「壓抑」及「忍耐」:

「應該」

我應該實踐家人的期待,滿足家人的要求;我身為長子/長女,應該要主責;我未婚未嫁,沒有家累,應該由我來承擔。

「習慣」

爸爸媽媽都習慣住在南部,你也住在南部,何必勞師動眾,搬上來跟我們住?所以你也必須學著習慣,無論是照顧家人的重擔、分身乏術的無奈,還是憂鬱情緒,竟成了習慣。

「壓抑」

勞累、疲倦、沉重、憤怒、好想一走了之……所有飄過你心中的念頭,到了最後都是變成了「沒事」、「算了」。

「忍耐」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除了忍耐之外,到底還能怎麼做?沒有足以信賴的人,沒有更多的社福及長照資源,即便忍無可忍,也只能再忍。

用智慧奉養父母,用寬容對待自己

我們都是人,沒有人可以無堅不摧,也沒有人不會疲倦。當父母持續退化,我們要如何與他們相處?當被照顧者及照顧者其中一方,或者雙方的身心狀況都益發惡化,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不會一起沉船,走投無路?

用智慧奉養父母

承襲多年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我們不再複製,勇敢面對及打破。孝順不是愚孝,多數時候我們需要也該做的是「孝而不順」。如果愚孝及順從,換來的卻是內心的怨懟,還有餘生的不幸,那麼誰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呢?那些怨懟及不幸,又會轉移到哪個出口呢?也許是身邊的另一半,甚至是繼續代代相傳,那是你我都不願再看到的女性悲哀。

用寬容對待自己

勇敢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承認早已蔓延的憂鬱。看見自己需要被幫助,承認自己其實再也承受不住。適時適度地拒絕,勇敢地分擔責任,不等於不孝,更無須自責。

作者介紹│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寶瓶文化《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原標題:身為兒女的微笑憂鬱:能者多勞?分明是能者過勞……)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