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導演打臉台灣荒謬法律:18歲已須當兵、負刑責,卻不能投票,不是很奇怪嗎?

2017-04-24 15:15

? 人氣

社運年輕化,將是趨勢(圖/今周刊提供)

社運年輕化,將是趨勢(圖/今周刊提供)

「學校有一半的老師,會引進較開放的事物,我也算喜歡。但還是有一半會說政治很髒,不用急著了解。」楊曜禎向我們分享,無論是「太陽花學運」、「公民不服從」、「反空汙遊行」等,現在都成為課堂討論的話題,「學生就只要好好念書」的風氣,顯然已經落伍了……

一個青少年將攝影與公共議題連結,記錄台灣嚴重的空汙問題,他說:「我們不能投票,只能用別的方式關懷土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虎尾溪、北港溪川流不息,貫穿了全台最大的嘉南平原,但魚米之鄉的美名,卻因為那些飄在空中的懸浮微粒,一夕變了調。沿海工廠不分晴雨晝夜,吞吐著有毒化學物質,無情侵蝕周遭住民健康。原本的碧藍晴空,最終也只剩下霧霾一片。

他未成年,已是影片導演-「只是看自己會什麼,具體去表現」

2016年6月,16位影像工作者默默記下這一幕;活動名稱就叫「脫口罩!找藍天」。才短短2個月,這群自發參與的導演們,已經募集65萬元的活動資金,並在全台展開10場巡迴影展。他們要藉由影像傳遞,喚醒人們對當地惡劣空氣品質的重視。

16位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叫楊曜禎,當年只有17歲;是當地正心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也是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他出生的1999年,沿海工廠正巧開始營運;那年,他母親也在虎尾圓環邊開了家小服飾店,一家人就這樣在店面樓上住了10多個年頭。

楊曜禎並不是特立獨行的那種人,看上去與尋常高中生沒有太大差異;厚重的近視眼鏡背後,帶著考生獨有的疲憊倦容。然而,他與一般高中生在做的事,卻完全不同,楊曜禎已經是位純熟的影片導演了。

他執導的第六部短片名為《空氣犯》;短短12分鐘的影片,描寫的就是空汙對地方帶來的危害,政府的拖延與不作為,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從事電影創作多年的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蔡崇隆說:「這個作品雖不夠成熟,卻絕對有一定水準;更重要的是,他讓人們知道年紀輕輕,其實已經有能力去關心這個議題!」

這不禁令人好奇,為何一位青年,竟然已有能力展現超齡的成熟作品?但他平淡的語氣,卻像是在嘲弄那種「以年齡定義能力」的刻板印象,「公共議題在同學間常會討論;我只是看自己會什麼,具體去表現出來而已。」

用電影和旅行,打開眼界-一年看100部片,國中畢業去環島

原來很多的社會議題,在高中校園已是人盡皆知,反而顯得我們這些自認成年的大人,低估他們的見識了。

楊曜禎的成長歷程很平凡,從小在媽媽的店裡玩耍長大,國高中開始面對沉重升學壓力,日復一日在學校、補習班間奔忙,這種畫面再尋常不過了。

他就是個年輕人,很簡單的一個年輕人。不愛說話的他,常靜靜地透著服飾店櫥窗,觀察著外面世界;這或許培養了他細緻的觀察力,但這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楊媽媽是個電影迷,每逢周日,都會帶楊曜禎去看洋片。耳濡目染下,楊曜禎也變得超級熱愛電影;當我們開始談論電影話題時,原本謙虛靦靦的他,眼裡就開始透出光芒侃侃而談。就像楊媽媽形容的:「他一年至少要看100部。有一年跨年夜,別人都在慶祝,他搭車到台北參加影展,一個晚上看了3部電影,天亮才回家。」

楊曜禎的眼界真正被打開,是國中畢業那年暑假。他與3位同學,用搭便車的方式,完成了一趟8天7夜的環島之旅。楊媽媽說:「我也很擔心,但還是想讓他看看世界。」楊曜禎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遊,第一次提起勇氣與陌生人分享故事,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可以藉由影像方式,記錄下旅遊的過程,甚至是人們的故事。

從此,他與攝影結下難解之緣,終日和弟弟談論的話題,都圍繞在怎麼讓畫面呈現更精進。他的第一部短片《Magic:Why?》是在高一完成,那年他才15歲。

影片以黑白畫面搭配古典音樂,配上林布蘭光效果,呈現出布爾喬亞式的風格;雖然技巧仍不夠成熟,卻能從中看出濃濃的潛力。這時,楊媽媽才發現兒子的電影夢是認真的。

看見空汙,想盡一分力-媽媽載著四處拍攝,作品引起迴響

高中二年級那年,楊曜禎更向前一步;他透過臉書,意識到空汙危害的源頭,原來就在自己周遭。影像創作,把他拉到了公共議題的場域,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辦法盡一分力。

突然他靈機一動,發現如果「把社會議題與自身興趣結合,是不是很棒?而且能讓很多人看到。」有了想法,他馬上開始著手拍攝。但沒有經驗、資源的他,應該從何開始呢?

楊媽媽與我們分享:「雲林的公共運輸不方便,所以常要擠出時間,載他四處拍攝。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要做這些,只是想讓他做自己開心的事。」她對寶貝兒子為何要做這些事情,其實也不是很明白。但楊曜禎的參與、關心和熱忱,非常堅定。

《空氣犯》在有點克難、艱難的狀況下,被拍成完整作品,「脫口罩!找藍天」的活動,更引起廣大的注目與回響。興趣變成了一種表達方式,並帶他真正進入公共領域。

楊曜禎提著攝影機,聊起空汙,他鉅細靡遺地背起那些專有名詞。「『公共議題』與年齡有直接的關係嗎?」當我們問他,為何想積極參與時,他歪著頭問。接著說:「我們也不能投票,只能找別的方式,關懷我們的土地啊!」

他嘆了口氣說:「收到兵單、要納稅、負刑責,已經是社會認定你有行為能力,但卻沒有投票權,不是很奇怪嗎?18歲公民教育也完成了,難道20歲會更進步嗎?」

社運年輕化,將是趨勢-「不能投票,就都停留在說說階段」

這個疑問不只發生在楊曜禎身上,他的同學們也有類似想法。他告訴我們:「學校半數同學其實對很多議題,平常都在注意了;尤其是美國總統大選,川普說了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

「學校有一半的老師,會引進較開放的事物,我也算喜歡。但還是有一半會說政治很髒,不用急著了解。」楊曜禎向我們分享,無論是「太陽花學運」、「公民不服從」、「反空汙遊行」等,現在都成為課堂討論的話題,「學生就只要好好念書」的風氣,顯然已經落伍了。

日新月異的手持裝置系統,搭配便捷的網路,讓蒐集訊息的管道更寬廣快速;年輕人相對出色的英文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接觸國際事務,都會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利器。楊媽媽補充說:「網路、英文我都不懂,公共政策我不會關心,反而都是曜禎跟我說的。」

「如果我們不能投票,就不能循正規途徑去改變事情,社會運動年輕化就會是趨勢。」楊曜禎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只能去告訴長輩,什麼理念、政策是好的,但不能投票,就都停留在說說階段。有時候長輩們反而喜歡口耳相傳來了解問題,但重點還是你有沒有自己去了解問題。」他認為獨立思考能力,才是有沒有能力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依據。

遠方廠房的煙囪,冒著灰白色的廢氣,染朦了天際。楊曜禎踩在雲林故鄉的土地上,他已經念高三,大考臨頭,心裡頭對未來當然會慌。但他又低頭看看手上的攝影機,眼神卻堅定了起來,即使年輕,「我也有我想做,想關心的事!」他說。

小檔案│楊曜禎

出生:1999年
現職:雲林正心高中三年級學生
經歷:「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影展導演
作品:《Magic:Why?》《空氣犯》等6部短片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不怕「高風險少年」標籤  他們力爭18歲公民權  https://goo.gl/ym4Ybt

撰文/張朝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原標題:地方青年》楊曜禎透過創作捍衛家園 用影像追捕「空氣犯」  他18歲這樣改變社會)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