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時散戶投資眼光比大師還精準?他舉零售業為例,道出專家盲點

2020-04-08 15:25

? 人氣

擷取客觀的事實陳述: 「邦特發言人黃繹中指出……鎖定菲律賓作為擴廠基地原因,除了有效節省供應鏈進口時間、享有一定成本優勢外,最重要是當地政府提高補助措施明確……菲律賓政府對洗腎病患補貼次數,從 90 次提高到 120 次,由於政策支持,未來產品在當地內銷狀況將相對樂觀。」公司發言人負有一定責任,其可信度相對較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忽略主觀的預測內容: 「群益中小型股基金經理人吳胤良指出,受到高齡化及中產階級人口持續攀升,醫材廠獲利數字也將穩定成長……每年廠商也都可繳出一定獲利,有長線數字保護,也是法人容易關注的投資焦點。」相較於公司發言人,基金經理人的說法「參考」就好。

【承熙的經驗】

什麼時候開始記不得了,大約是接觸財報教學與投資達人的書籍、再加上勤奮孤狗的習慣後,對財務分析的基本面才略有底子。而對於新聞承熙一概抱持「利多先打折、利空未必真!」的懷疑態度。在這個階段難以用文字說明清楚,推薦大家閱讀以下書籍,尤其是總幹事黃國華那套書,他花了不少篇幅教我們看新聞,可謂股海明燈、用心良苦。

第三階段:終極批新聞,批判創作模式

到了這個階段,相較於照單全收模式,散戶已經能獨立思考並批判新聞,在新聞上處處眉批,然後說句「這樣也想騙我上當,門都沒有!」再然後自行蒐集原始資料,以質化或量化方式深入研究,驗證新聞的正確性。如果再加上一點不寫不快的寫作欲,會像承熙一樣寫文章秀出來。

【承熙的經驗】

承熙自認還停留在第二階段,但為何不自量力勇於寫出自己的看法呢,主要是身為一位寫作者必須透過不斷地「寫」,讓寫作功力提升。再加上靈光乍現,不寫可惜。而為了真正邁入第三階段,承熙目前仍保持閱讀的習慣。

結語:我的文章與專家的相比

(一) 相同處——對兩種產業的預測一致:

同樣都預測娛樂業會遭受疫情重創,而物流業則是因此受惠。其實這沒啥大不了,就像承熙在自己文章說的,只要想像不能出門然後收入又減少,你會優先削減哪方面的開支就好。我那時的答案是「九成的人會回答是『旅遊、觀光餐飲以及娛樂』。」而各行各業的最後一哩路的倉儲物流業絕對受惠,純粹是站在生活投資的角度思考

(二) 相異處——對零售業的預測不一致:

承熙認為零售業的便利商店會受惠於疫情,而專家的文章則表示 85% 以上的專業經理人認為百貨零售業 (含便利商店) 是受打擊產業排行榜的第四名 (前三名分別為「觀光旅遊」、「休閒娛樂」以及「展覽與策展」) 。

(三) 承熙的不同意之處——我開始批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