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談歷史,就能放下仇恨?《鋅皮娃娃兵》啟示:真正傷害社會的,是「遺忘」

2017-04-25 15:46

? 人氣

另一方面,美國在蘇聯正式入侵的幾個月前就開始資助游擊隊,戰爭後期游擊隊從西方國家取得的先進武器更進一步削弱了蘇聯的優勢,使得戰事最終拖延了十年之久,阿富汗因此被稱為蘇聯的越南。最終蘇聯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約 15,000 人,阿富汗人的死傷則達到百萬以上,且自此陷入至今仍未結束的內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讀者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要到 1986 年,亞歷塞維奇才開始關注這場戰爭。當阿富汗叛變蜂起時,塔拉基曾致電蘇聯總理柯西金(Alexei Kosygin)要求派兵支援,當時柯西金拒絕,理由是一旦派兵,幾個小時內全世界就會知道[1]。

確實,不論蘇聯如何粉飾,入侵第二天國際譴責就排山倒海而來,但戰爭開始前幾年,蘇聯國內的言論管制幾乎是滴水不漏。從《鋅皮娃娃兵》裡一位 1981 年入伍的受訪者證詞,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況:

「我們家人認為:既然政府派兵到那邊去,就是有這種需要。我父親就是這麼認為的,左鄰右舍也一樣。我不記得哪個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婦女也不哭,也不感到可怕,一切都離自己遠著呢。

說是戰爭,又不像是戰爭。如果是戰爭,那麼它也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戰爭,沒有傷亡,沒有俘虜。那時還沒有人見過鋅皮棺材,後來我們才得知:城裡已經運來過棺材,但是趁夜偷偷埋了,墓碑上只寫個『亡』而不是『陣亡』。

回國的士兵也被警告不得洩漏真相。一位退伍軍人對亞歷塞維奇吐露心聲:「阿富汗治好了我輕信一切的病,過去我以為國家一切都正確,報紙上寫的都是確有其事,電視中講的都是事實。」他想說出自己看到的事,但家人和朋友告訴他「大家都忍氣吞聲,表示日子就應當這樣過。」

戰爭在繼續。十年中蘇聯換了三任領導人,每一個剛上任的總書記都對阿富汗加強攻勢,卻只換來更多死傷。隨著越來越多鋅皮棺材和傷殘士兵被運回國內,民眾的懷疑與憤怒日漸加深,1984 年總書記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不得已稍稍放寬了新聞管制,1985 年戈巴契夫上台,在發動一輪猛攻無功而返後,1986 年終於開始認真考慮撤軍,並開放記者至阿富汗報導,亞歷塞維奇也才有機會親臨戰場。

蘇聯軍隊與被抓到的阿富汗人(圖/說書提供)
蘇聯軍隊與被抓到的阿富汗人(圖/By Кувакин Е. (1985); scanned and processed by User:Vizu (2009);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說書提供)

真相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卡里爾(Christian Caryl)在《歷史的反叛》評論道:「比起 1980 年代任何事件,阿富汗戰爭都加深了民眾的犬儒和冷漠,對蘇聯制度產生巨大的侵蝕作用。」亞歷塞維奇原本相信人性的社會主義,但在親眼看到在轟炸中肢體傷殘的阿富汗孩童後,她告訴自己身為忠貞黨員的父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