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嚴重可能引發肺炎!醫師:想抗病毒,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2020-03-21 08:00

? 人氣

魏宏宇醫生指出,免疫力不足者易罹患流感,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肺炎。示意圖。(美聯社)

魏宏宇醫生指出,免疫力不足者易罹患流感,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肺炎。示意圖。(美聯社)

每年一進入秋冬,流行性感冒就蠢蠢欲動。季節流感經常引發高燒,痠痛、倦怠、頭痛、喉嚨痛及咳嗽等不適症狀,時間會持續1、2周,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肺炎、心肺衰竭等重症。然而,有些人明明已經接種流感疫苗,卻還是不幸中鏢,究竟是為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魏宏宇解釋,容不容易感冒與一個人的免疫力強弱有關,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抵抗外來病菌的能力高,自然不容易感冒;若是免疫力較弱的人,特別是免疫力低的老人及兒童,發生感冒的機率自然高。有些人不容易感冒,或者感冒能在5∼7天內迅速復元,代表體內的免疫系統較強,至於老是中鏢流感,就要注意免疫功能可能出問題。

魏宏宇進一步說明,不論是哪個季節都可能發生流行性感冒,致病原主要分為A型與B型兩種,其中A型流感具有較強的變異性,致病能力也高,容易造成流感大流行。

不只是消化、排泄器官,人體7成免疫細胞在腸道

很多人以為腸道僅只是掌管人體消化、吸收與排泄的地方,其實腸道與免疫力強弱有很大的關係。魏宏宇說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體內代謝的廢物及毒素,大部分都由腸道排出,但身體高達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也集中在腸道。

如果從內視鏡觀察,可看到在空腸末端與迴腸有部分突起物,容易被誤認為腫瘤,其實這些突起物名為「培氏斑」(Peyer's patch),進一步透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培氏斑裡有無數的淋巴結聚集。

淋巴結的狀態直接反映人體免疫系統的強弱,魏宏宇介紹,年輕健康的人,培氏斑的數目多,凸起也明顯,數目最多的年紀約落在15∼25歲;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歷經身體虛弱、生病等狀態,數目會減少且變得平坦,若發生腸道發炎性疾病或感染時,培氏斑很快就會受損或潰爛,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腸道是身體最大的消化及排泄器官。魏宏宇表示,經消化吸收後的食物殘渣(糞便)都堆積在腸道,所以腸道是病菌與毒素聚集的地方;聰明的身體為了防止這些毒素傷害人體,便將大部分的免疫防衛軍團配置在腸道,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都集中在腸道,而高達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也在腸道製造。

腸道功能如果不好,壞菌不但容易入侵,也會被高效率輸送,使好菌節節敗退,免疫力自然就差了,這就是腸道之所以是「免疫最前線」的原因。

經常便秘、腹瀉,都是免疫功能下降警訊

正所謂「大便不通,心事重重;大便一通,渾身輕鬆」。魏宏宇說,腸道是身體最大的排泄器官,也是毒素累積最多的部位,如果沒有按時排出這些老廢食物殘渣,腸道壞菌就會孳生,與糞便互相作用下,甚至會製造出有毒的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除了便秘,動不動就拉肚子也是免疫功能不好的表現。最常見的腹瀉原因是病毒性腸胃炎,它是由飛沫及口水傳染,患者的表現會出現胃口差、吃不下、肚子脹痛,接著會出現嘔吐、腹瀉,嚴重者甚至會伴隨發生全身痠痛的症狀。

魏宏宇表示,拉肚子不需要禁食,但必須格外講究放進嘴裡的食物,因為拉肚子時,也意味著身體會流失大量的水分與能量,禁食反而讓體力更虛弱。建議選擇有營養且好消化吸收的食物,比如魚肉粥、馬鈴薯粥、果汁等,或者吃些體積小、但不會刺激胃酸的食物,如軟軟的白飯加上海苔醬、白吐司、蘇打餅乾,配點白開水。但要特別注意,糖分不可多吃,因為太甜的食物會增加滲透壓,致使腹瀉的狀況更嚴重。

「腸」保健康有良方,8族群多補充益生菌

想要「腸」保健康,服用益生菌是個好方法。適當補充益生菌,的確有助於改善便秘,幫助腸道對抗細菌、保護黏膜,進而提升腸道的免疫力,甚至有改善過敏的好處。

營養師陳怡錞舉例,第一型輔助T細胞,主要功能是辨識與清除變種的細胞,如腫瘤細胞或遭病毒感染的細胞,但若太強時,也有可能攻擊正常細胞,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第二型輔助T細胞,其功能則是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來對付外來物,若過量則會引發過敏反應。而腸道益生菌可以調節第一型與第二型輔助T細胞的平衡,所以許多研究都指出,益生菌有助於改善過敏體質。

魏宏宇指出,30歲以上、生活壓力大、運動量少、容易失眠、肥胖、大腸激躁症、三餐不正常,以及常服用抗生素的人,以上8大族群都屬於腸道益生菌不足的人,建議不妨適量補充益生菌。

(圖/今周刊 提供)
(圖/今周刊 提供)

飯後2小時、睡前吃益生菌最好

益生菌的最佳補充時機,以「空腹」為佳,例如睡前,因為睡前不會吃東西,腸胃蠕動會變慢,同時胃酸分泌也會減少,有助於益生菌的繁殖與生存;另外,飯後2小時補充益生菌同樣有不錯的功效。不過魏宏宇也提醒,假使正餐中有添加辛香辣調味料,或有喝酒、喝醋等,都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平衡。

「腸道益生菌種類多元且數量眾多。」陳怡錞解釋,腸道菌種非常多,不同菌種有不同的功能表現,所以益生菌的補充不要僅侷限在單一菌種,而是要多樣化的攝取,才有助於腸道製造好的生態平衡。而多補充水分、蔬果、膳食纖維,且維持適量運動與好心情,也有助於腸道健康。

過敏、腹瀉、失眠,原來都是腸道壞菌惹的禍

人的腸道有百兆的腸道菌,菌種有幾千種,有好菌也有壞菌。好菌稱為益生菌,近20年來,益生菌被醫學界與科學界認為有助於人體的健康,是體內環保的重要分子;而腸道同樣具有壞菌,壞菌主要是由吃了過多脂肪、肉類,或長期便秘所滋養出來的菌叢,諸如過敏、腹瀉、便秘、失眠等疾病,都與腸道壞菌過多有關。

常見的好菌包括:

  1. 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包括嗜酸乳酸桿菌(A菌)、乾酪乳酸桿菌(C 菌、凱氏菌)鼠李糖乳酸桿菌(LGG)、代田菌等。
  2.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包括雙叉雙歧桿菌(B菌、比菲德氏菌)、長雙歧桿菌(龍根菌)等。
  3. 拉氏酵母菌。
  4. 乳酸腸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

壞菌有: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產氣梭狀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克雷白桿菌、沙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曲狀桿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細梭菌、鏈球菌等。

(圖/今周刊 提供)
(圖/今周刊 提供)

壞菌愛吃肉,好菌愛吃菜

對腸內細菌而言,不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有機物質,像是膳食纖維、寡糖,或是未被消化的蛋白質或脂質,都是細菌可以利用的物質。魏宏宇說,益生菌需要膳食纖維與寡糖為食物,而蛋白質與脂質則是壞菌最喜歡的食物。研究發現,壞菌可以將蛋白質與脂質轉換成可利用的能源(毒素),會迫害腸道和人體,誘使腸細胞發生惡性變化,嚴重者會造成癌症,甚至進一步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的機能。

所以,若要降低腸道壞菌,首要之務是減少蛋白質與脂質的攝取。但蛋白質和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不可不吃,重點是必須適量;一旦過量,容易造成壞菌增生,同時使腸內環境惡化,不利益生菌生存。

益生菌特別喜歡膳食纖維、寡糖等醣類物質。魏宏宇解釋,益生菌可以利用這些物質進行自我繁殖,同時產生對人體有益的有機酸,包括乳酸、醋酸和其他短鏈脂肪酸,這是對抗壞菌的主要武器(因為壞菌只能在鹼性的環境生存)。只要腸道菌種趨於平衡,便可以幫助腸道表皮細胞正常代謝,同時維持免疫屏障的機能。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今周刊《肺炎完全自保對策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