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貼心懂事的孩子,為何變得自私沒同理心?她:這種教養方式會加速「霸凌者養成」過程

2020-03-15 08:30

? 人氣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人格養成有極大關係,自戀型人格最早便是由家庭養成。(圖/Unsplash)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人格養成有極大關係,自戀型人格最早便是由家庭養成。(圖/Unsplash)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霸凌者的養成與原生家庭弱肉強食文化有關,真是讓人感到一針見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庭製造出來的人,將來會進入社會擔任各種職位,重要的或不太重要的,而家庭陶養出來的品行有時會停留在記憶深處跟著這個人一輩子,例如:功利及目標導向過度的家庭容易養出恃強凌弱且麻木不仁的功利主義者,溫情過度的家庭容易養出不負責任的懦弱份子,對個人自律要求甚高的家庭容易養出冷漠無情的完美主義者,這些人格特質在近期某個城市的長期抗爭活動中可以清楚看見,因為各有立場且各自認為自己正確,所以就不探討了。

養出自戀型人格霸凌者(narcissist)破壞力強

只想強調,這種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情況可以非常巨大,養出自戀型人格霸凌者(narcissist),如同養出一批怪物放到社會上到處破壞。由於翻譯多半只翻成自戀型人格,但我覺得這字眼讓人容易小看這種負向人格對關係的破壞力,所以加上霸凌兩字。

自戀型人格百分之百是霸凌者,只不過分成「不客氣」跟「客氣」兩種,也是分析上所謂的「顯性」跟「隱性」兩種。我們一般人有時也都可能有自戀型人格模式以便在關係中得到關注與疼愛,但這是短暫的,最關鍵的是如果當事人是人格正常的話,良心自我反省會立刻在霸凌行為之後浮現,但自戀型人格霸凌者不會。他們天生缺乏同理心,無法進行換位思考。若表現同理多半只是為了社交禮貌,同理心只是用來交友或者獲取背後利益的工具。霸凌行為將會持續到他死的那天為止他都可能不自知。

近期在協談時驚訝發現非常多的白人憂鬱症及焦慮症患者都有個自戀型人格霸凌者的配偶,顯性或隱性。根據統計,這類人格異常的人類平均每七人就有一個,這類的人無論存在職場上、校園中、教會裡、夫妻父母朋友等關係中,都如同災難,像高空投擲的炸彈一樣。對遭受到這些人霸凌對待的受害者而言,心理陰影將如炸彈毀壞後的廢墟一樣難以復原,最後等著他們的就是心理醫生、憂鬱症或焦慮症。如果心理醫生自己也是自戀型人格霸凌者的話,經他治療可以想見患者下場有多慘。

自戀型人格跟執著位置高低有關

雖然目前為止自戀型人格形成原因眾說紛紜,但根據我的觀察,通常跟當事人對於位置高低的敏感度有絕大關係。

坊間探討時多半只能說出這些人的行為模式,但是光看行為模式的話,會讓有同等不幸遭遇的受害者更感心寒及懊悔,所以必須探究終極原因。我想最關鍵原因應該是這群人一生都在用盡各種方法來穩固他在各種關係裡的位子。任何讓他感到佔上風的位子受到質疑或威脅,他們就會認為他可以用各種手段來持續佔上風。

我們一般人專注於相處和諧,所以會退讓不計較,但這群霸凌者不是,許多人說他們是只愛自己的人,其實未必,他們之中更多是完全不懂得愛的人。所以關係是一場永遠學不會的課,因為他們將所有精力都拿來想辦法佔上風以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自然無法學習關係裡的各種面向。簡單來講,這是群「披著人皮的動物」。

那麼原生家庭為何能養出這樣的負向人格呢?很簡單,如果家庭教育長期暗示競爭,暗示誰掌有金錢與權位就有話事權的話,那麼孩子從求學時代就會不停尋找能夠讓他保持佔上風的同伴。他們沒有個人風格或風骨建立的意圖,一切正向行為其實都是用來隱藏在弱肉強食求存模式的面具。

所以幾乎交友關係都是用來貼在身上的標籤,為了保持這些標籤,霸凌者要尋找受害者,進行無意識的攻擊,然後身邊要培養壯膽的跟班。至於這種行為能否被制止,視受害者而定。如果受害者展現的是不好對付,這場戲就沒有對手演員,自然演不下去。

內在受創且餘生都可能活在陰影中的受害者可能不明白,霸凌對於自戀人格霸凌者而言其實只是一場戲,是他們為了要讓自己相信也讓他們幻想出來的觀眾相信,他們是一直維持占上風地位的那個人,而不停上演的戲碼。所以他們才會對受害者的感受無法等同也毫無愧疚,因為他們認為那不過是一場戲,但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心中認為是戲的不代表旁人能明白這是戲。

隱性自戀型人格霸凌者的問題

原生家庭教養出來這樣的孩子,本身應該是相當偏差的功能缺失家庭,但另一種類就比較可怕,就是隱性的自戀型人格霸凌者。據我觀察,這類的霸凌者本質上是屬於偏差學習者,也就是他們同樣有根深蒂固的求生存佔上風觀念,但原本不一定知道怎樣做,可是透過被人霸凌的不幸後,反過來無意識的對關係裡進行弱肉強食的行為模式

最常見的就是展露在婚姻與子女教養方面,因為絕大部分的關係都有利益衝突,只有透過結婚這種無法輕易切斷的關係以及親子教養這類可以父母身份話事的關係,才能合理的進行關係上不擇手段、口不擇言佔上風的鬥爭。

究竟這些人終極目的為何呢?坦白講,答案可能會讓人很失望,他們沒有目的,這一切製造關係的瓦解與傷害居然只是為了極度無聊的瞬間優越感,就是在拆毀對方的自信與讓對方如他預期一樣感到挫敗與自卑。同時,患者將感到「你活該吧」、「現在你應該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諸如此類毫無高度的滿足感,其實都是在餵養自我內心黑暗且狹隘自私的一面。

但可悲的是,患者可能終其一生都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動物性或許可以為他們帶來某種社會成就,但內在缺乏人性光輝甚至不懂光輝是甚麼的先天不足,將導致在面對晚年與生命最終階段時,會以更刻薄的態度對待家人,並且將人生所有的不如意怪罪到伴侶及子女身上,這也是為何許多家庭在父母步入晚年時,中年子女仍然深陷痛苦之中且更加迷惑老年父母並不慈祥有愛心的主要原因。

作者介紹|袁皖君

資深傳媒人、專欄作者、作家。愛好廣泛,文字創作從小說到生活小品、人性心理文章、人物採訪,都愛。近期更喜專注國際事務、人類社會活動與心靈方面主題。住北美,觀察全天下。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