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和消炎藥竟不相同!中西醫觀點大不同,一篇讓你簡單搞懂藥房怎麼買最安全

2017-03-23 15:07

? 人氣

以前生病只能到診所或醫院看診取藥,但現在,走在路上就能看見一間間藥局、藥妝店。儘管健保普及,方便又快速的藥局仍成了許多人不舒服時的優先選擇。也因此,學會「該買什麼藥」成了人人都該學的重要一課。

在藥局裡,大家常買的不是止痛藥,就是消炎藥。許多人以為這些藥錠能減緩不適、又沒有什麼副作用,但事實上,因為攝取過多普拿疼等止痛藥而意外喪命的例子不可勝數。如何挑選最不傷身又有效的治療藥物?就讓我們從中醫、西醫兩方觀點,一起破解自行買藥最該掌握的4大常見問題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題1:止痛藥和消炎藥有何不同?

西醫觀點

止痛藥有多種成份,包括非類固醇抗炎藥與中樞止痛藥(乙醯氨酚)兩類。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具有消炎作用,而後者(也就是普拿疼的主要成分)則只能止痛。

非類固醇抗炎藥在生理作用上,兼具止痛與消炎的作用,比如百服寧、阿斯匹靈、五分珠、Ibuprofen、Diclofenac等。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及普通痛症如頭痛、牙痛及經痛等,一般外傷與感冒喉嚨發炎或發燒也都會使用到此類藥物。

中樞止痛藥則是只能止痛,不起消炎作用。但因其解熱的效果良好,仍常用來作為退燒的成份。

一般俗稱的消炎藥則是指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之後,發炎疼痛的狀況就會受到控制緩解,因此才將抗生素類的藥物稱為消炎藥。須特別留意的是,抗生素本身沒有止痛與退燒的作用,只能殺死身體內外的細菌、減少組織發炎感染。

中醫觀點

中藥的止痛作用與引起疼痛的原因相關。

以頭痛為例,中醫通常會使用川芎來治療,其揮發油的活性成分可以有效止痛。另外,也會根據頭痛發生的部位,依經絡來用藥,如發生在太陽穴部位的屬於膽經頭痛,會再加上細辛及柴胡等藥材;發生在額頭及眉間的頭痛,屬陽明經絡,會加入白芷。

問題2:自行買藥時,請認清這些成分(關鍵專有名詞)?

西醫觀點

想買西藥,有幾個特別常見的字需要記下。如上一個問題中提及的,中樞止痛藥的部分,成份主要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例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則包括百服寧、阿斯匹靈、五分珠等。

中醫觀點

中藥裡的消炎藥,不只是透過單一成分直接拿來治療,而是依據藥材之藥理,在辯論的基礎上交互運用。

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例,一般會使用含有連翹、金銀花、板藍根、大青葉、黃芩、蒲公英、魚腥草等成分的中藥材;而腸胃道發炎時,則會使用黃連、白頭翁等中藥材;泌尿道感染時會以白茅根等中藥材;膽道發炎時會以金錢草、茵陳、黃芩、虎杖等中藥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昀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