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風光譽為「下一個阿里巴巴」!這間公司捧走軟銀72億融資,為何短短兩年卻宣告倒閉

2020-03-08 08:30

? 人氣

3. 瞄準只要性價比,拒絕過度包裝的務實人群

Brandless的出現,象徵了市場上一群「返璞歸真」的消費者需求:他們不要過度包裝、花俏的品牌故事,也不想為這些包裝的品牌付出高價—特別在不須對外展示的日常消費品上。他們只想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實惠的價格,買到好品質的產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即便是洞悉到新的商機、創造耳目一新的品牌訴求,「平價有機超市」這條路依然走的危機四伏、競爭激烈。市場既有的玩家不僅巨大,而且屹立不搖:Whole Foods(如今為Amazon旗下公司)以及Trader Joe’s(美國知名連鎖有機超市,也走平價路線)。其中Whole Foods有自己的線上商店,並且也可以透過Amazon Fresh和Instacart這類的第三方廠商把生鮮送到家。

要在巨頭中殺出重圍,Brandless則集中火力吸引這群對品牌不敏感,只在乎產品性價比高的人,打造「省錢社群」。薪資低迷、經濟壓力沈重,但對生活品質又有要求的千禧世代,正是最核心的顧客。而所有商品3美元的超低定價,已經為Brandless打下基礎。除此之外,Brandless還要讓所有消費者知道「選擇他們,你還可以省到最高點」:每季都會寄送消費者「省錢報告書」,上面列有在Brandless購買的產品價格與在其他零售商的價格比較,清楚明白幫消費者計算,在Brandless消費究竟為他們省了多少錢。

4. 被明星投資人青睞,是福還是禍?

但不論如何,Brandless進入的無疑是一個薄利多銷的市場,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廣為人知,才能建立起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面這個後起之秀面對市場上既有的競爭者,如Costco(擁有自有品牌Kirkland)、Trader Joe’s、Amazon Basics(Amazon自有品牌),更是需要龐大的銀彈建立消費者對他們便宜又有好貨的印象。也正是如此,Brandless在成立早期,就接受了軟銀高達2.4億美元的融資,總估值一下子達到5億美元。這筆融資代表創辦人的股份被大量稀釋,而軟銀的持股一下達到了40%。

殊不知,這成了Brandless凋零的開始。

軟銀與孫正義的大手筆,眾所週知。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被投資的公司雖然一下子成為明日之星,卻肩上也多了要迅速有亮眼表現的壓力,不管是在用戶成長數,或財務獲利上。

過去,軟銀看重的是「成長」,他不怕投資的公司花錢,只怕他們長得不夠快。也因此,Uber、WeWork過去數年的策略,都以「不惜一切代價成長」作為核心指標:補貼吸引用戶、快速拓點擴張。然而,這個「不惜一切代價成長」的模式,從2019年起就開始受到華爾街所代表的資本市場質疑:Uber和WeWork規模大是大,但怎麼還是一直虧損?而且隨著事業群的拓展,虧損越來越大?而Uber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和WeWork創辦人Adam Neumann的個人爭議不斷,也讓這兩間軟銀手上的明星公司蒙上塵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