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可以共存?你所不知道的碳交易

2017-03-19 07:30

? 人氣

當越多參與者加入碳交易市場,成本降低的效果也就越好。當未來碳市場上的各種碳權商品可於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之間自由流通時,這也意味著碳權可以獲得更好的競爭價格。除此之外,交易活動越蓬勃,也就越能帶動溫室氣體減量或管理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正向的產業循環。因此,近年對於排放交易機制的發展及應用而言,如何連接同一區域內的排放交易機制以形成區域型的碳交易市場,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呼應此一發展方向,世界銀行自2013年啟動了連結碳交易市場的計畫,用來釐清未來世界各地碳排放交易機制連接時應當具備的各項條件與技術細節,為後續各地碳排放交易機制的連結做準備。部分亞太區域國家除了積極規劃及建立國內的排放交易機制外,也開始透過技術會議的方式來探詢區域連結的可能性。

2016年亞太碳論壇的討論焦點便是亞太地區的排放交易機制連結,參與的組織包括國際排放交易協會、全球綠色成長研究所、亞洲開發銀行以及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這種討論已然成為碳排放交易體系實施的下一階段焦點。

對碳交易應採反直覺思考法

台灣已於2015年正式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於其中明訂國家減量目標,可採用總量管制下的排放交易機制來做為減量工具,而區域性的碳市場也提供了台灣減量技術相關產業的參與契機。由於台灣已有數年建立排放交易機制各項配套的經驗,因此可透過技術交流的方式來與正準備規劃排放交易機制的國家進行交流,建立區域性的技術夥伴關係、以利後續的連結。

另一方面,從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觀點來說,可透過參考國際現有的跨國減量專案,與打算規劃排放交易機制的國家進行示範性的減量專案合作,並引入台灣廠商參與,以分享未來潛在的可能商機。

與其採取防衛性的「防弊」心態,不如換個思考用「興利」的作法,把碳交易當作改變的契機。也許,造成問題的原因,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也是反直覺思考的精神所在。

註:本文由太平洋經濟合作會(Chinese Taipei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mmittee, CTPECC)的亞洲觀點季刊(Asia-Pacific Perspectives)文章《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Markets》重新編寫而成。

作者簡介│劉哲良

一個安裝了「第三隻眼」的環境經濟學家,擅長辨別抽象的價值,看見萬物之間互相關聯及共生的網絡,其頭腦清晰的程度,任何偽裝或說不通的邏輯都瞞不了他。專長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環境價值與外部成本評估,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同時擔任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可以共存?你所不知道的碳交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