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客下課】對方不回訊息,就當他死了吧!三徵兆揭殘酷真相:不是他很忙,是感情早就淡了

2020-02-25 17:04

? 人氣

别再打擾不回你消息的人。(圖/pakutaso)

别再打擾不回你消息的人。(圖/pakutaso)

近日娛樂新聞傳出某女星住院,狀況尚不明朗,他的一位好友說了「知道他喜歡漂亮,這時候肯定不想被打擾」,朋友這話真貼心。善意與好意是對方解讀是善是好才有意義,而不是給予的一方自行定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友知道什麼時候該靠近,什麼時候該保持距離。有時,靠近容易,保持距離卻很難。什麼時候該「識趣」的離開?這是人際中不簡單的一課題。

過年前微博熱搜榜上一條「#别再打擾不回你消息的人#」,引來三億多閱讀以及數萬討論。可見這議題多熱門。地球村,網路無國界,世界是平的,無論哪種說法,人與人的接觸更容易了。據說一輩子遇到的人總數是29,200,000人,然而他們都在將在你的生命中停留?還是擦肩而過呢?

追微博熱搜的年齡層偏低些,可以看出年輕世代處理這類關係與感情顯得清淡。有段帶點阿Q的文字,這裡特別分享:

「愛你的人,忙完手頭的事,馬上就會聯繫你,生怕冷落了你。

不愛你的人,忙著忙著就消失了,睡著睡著就去世了,吃著吃著就死在飯桌上了,喝著喝著就送去火葬場了。」

總結以上的阿Q式文字,對方不回覆,就當對方死了吧!沒啥好糾結。或許是年輕世代,用字少且沒有忌諱,又或許是藉機發點狠給自己喊話,也就惡狠狠的結束這種對牛彈琴般單方面譜出感情。如果螢幕前罵罵對方會好受,就僅於螢幕前自己抒發也無可厚非。甚至將訊息設為「僅限自己」,愛怎麼抒發就怎麼抒發。關鍵是「僅限自己」,別給自己惹事,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想暢所欲言,得做好「防火牆」,僅限自己就是最好的防火牆。

其實不少感情並非「從有到無」來去自如,而是轉淡時沒被察覺,不自知,還自作多情一廂情願的覺得彼此關係親暱。最後對方真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時,還感慨怎麼好好的一個朋友不聯絡了。朋友本來就是來來去去的,有些人伴我們走上一大段,路途多是彼此有共鳴的風景;有些人只是一起走了一段後,在岔路處邁向各自的旅行。

有幾個步驟可以讓我們知道風箏已經越飛越遠:

1.每次傳訊息後,對方久久未讀:別以為對方忙到無法讀訊息。現在不只是人人有手機,而是分秒看手機,只能解釋對方沒有把你設為最愛,或是根本直接隱藏你的訊息。

2.對方即使讀了訊息,沒有正面回覆,或是總說「最近忙」:顯然你不在對方忙碌的清單裡,他無暇太留意你。然而他肯定有他優先忙碌的對象。

3.對方很少或是從不主動聯絡:總是單方面聯絡對方,而對方很少主動經營這段感情,這樣不對等的感情很難走得長久。

綜合以上,訊息久久未讀,用貼圖敷衍或只是簡短回覆幾字,加上很少聯絡。這時就該好好想想是不是該繼續高頻率的聯絡對方,或轉為「逢年過節傳貼圖的」問候型朋友即可。

感情的累積不是我們一直活下去,就會越深刻。換句話說,不是小學認識的同學就是有了幾十年的感情,廣義說,就只是小學那六年的同窗情。然而不少人會過讀解釋這樣的情感,是否顯得濫情?真能繼續走在一起的當然有,但少有一整個班級全為緊密。這話雖誇張,但是也點到關鍵,不是認識就是有交情。

感情是種投資,是種經營。要付出時間、心力、感受、關心等。所以當一個人不對另一個人付出時間、心力、感受、關心等,就是感情淡了,或說,彼此的感情停在那個相遇的時代,流連忘返的只剩下那時的真心。

社交媒體與通訊軟體無所不在,好似想牽起散落的關係和緣分都變得容易,但「容易」並不表示誰就該被誰聯絡上,即使聯絡上,不表示能馬上因為之前的情感基礎而立刻拉近距離,暢所欲言,甚至口無遮攔。再說,你知道臉書,我知道臉書,怎麼就是我找你而不是你找我?是不是你沒想過找我?懷念過去的感情,透過潛水式的少量關心也足以傳遞一份真心。

別把「我常常想你」說得自然。這份說話的心力如果能是『在書局買份信封信紙,找個安靜美好的夜晚擬好草稿,端端正正寫下思念,不用在過份精美的信紙上,不需要用上你收藏已久的貼紙裝飾信紙,只要你寫完後再讀幾次,覺得滿意了,裝進信封,都會是思念最好的證明。』還是想了想,該寫的都寫了嗎?有沒有需要補充的?隔天,買了郵票,把郵票貼上信封時又看看了投遞的地址與收件人的名字,想著對方會開心吧?最後將乘載你心意的那封信投進郵筒裡,我們就會再見。

如果說一句「我想你」的心力能像剛剛描述的那一段這麼深刻,多少人還會隨口就一句我想你?過年前收到一位從前同事變為忘年之交的好友來信,甚是感動,有感而發。字體是他個人獨有的Loey體,不是粗體、黑體、仿宋體,就是他的一筆一字。

這麼輕易的一句我想你,來的容易,去的自然。所以無須糾結在「怎麼對方不理會我了」的思緒。對方的「不理會」不過就是對你發送了一則訊息,就是「祝好」,彼此各自安好。

作者介紹|陳青

愛寫文。出過書。還在寫,還想出。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