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只花兩年半就畢業的她,竟曾被老師酸「永遠不會有出息」吳姍儒出書自揭神奇求學路

2020-02-25 12:41

? 人氣

大學最值得說嘴的事,除了每學期都在優良學生榜上,大概就是只花了兩年半便順利畢業。許多人都會認為我是一個很會念書的孩子,哇! 真了不起啊! 但其實我常常解釋我不是會讀書,而是了解自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實說,我在台灣教育體系時,根本從來沒有因為成績而被讚賞過,甚至曾經只因為模擬考沒有衝上PR90,被老師當眾酸是個永遠不會有出息的蠢蛋。念國中時,我對國文英文都非常有把握,幾乎可以翻閱單次就一目了然,清楚記憶,考試成績也總是穩妥不需擔心;反觀我可憐的自然與數學,錯的總是基本題,驗算後還會把答案對的改成錯的。

在那個全科都要強的年代裡,為了補足這方面的缺失,我運用國文課時間寫數學評量,英文課時將自然考卷壓在桌上狂寫。有時姿態佝僂雙腿盤起,有時像《死亡筆記本》的L那樣蹲坐在椅子上,極度專心將環境音置之度外。

當時的國文老師雙眼相距甚遠,無框的近視眼鏡架在鼻尖兒上,微鬈短髮讓她像極了一隻玩具貴賓。有一次,她穿著灰白色針織毛衣配上焦糖色皮裙與黑短靴,邊念課文邊在座位間繞來繞去,每回晃到我身邊,就會用拳頭大力敲我的桌子,示意我把別科的評量收起來,並在下課後再次叫我去辦公室嚴正地警告,若再上課不專心考試錯一題要打五下。雖然後來的國文課我依然沒有聽講,但國文考試幾乎都考滿分……畢竟是還可以體罰的年代,威脅利誘都是有效的。

對於不會的科目,我不知道到底為什麼無法像其他同學融會貫通、心領神會,我等待醍醐灌頂的那日盡快出現,但等到花兒都謝了還是混沌一片。數學好討厭! 我永遠不知道明明不笨的我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只知道看著黑板上倒數的日子,想著我們應該快要解脫了,我們可能快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直到大學一年級,我才逐漸明白念書最重要的,還是越早踏上了解自己的路程越好

大學新生的通識課程選來選去就差不多那幾堂。第一堂課我選修的是「The Eureka Moment! Arts in Science」,中譯為「發現了! 科學中的藝術」。整體來說是個教導新生如何認知自我學習模式,並統整不同科別知識,以預備大學四年的基礎課程。

剛認識完班上的新同學,教授就讓我們做了許多測驗,而測驗結果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影像記憶」佔了我學習過程的三分之二那麼多—意指我看電影學得比看書來得快許多;同時,我也是實作理論型的學習者,所以整體而言要把事情做好,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給我清楚的哲學理論再搭配親自動手做。

被分門別類後,我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不管碰到數理科學或是人文藝術,我都把課程內容重整成圖像,並在念書時自言自語,讓理論成為聲音資訊加深記憶。就這樣極其幸運地,從大學第一天,我便提早開始建立發展出圖像背誦記憶與統整的能力,也進而理解到,快速學習最有效用的時刻,是面對新知可以迅速上手、應付考試,方得造就大學成績就算沒拿到A也不會低於B+的紀錄。

每學期選課時間一到,我不太和其他同學爭先恐後搶修熱門科目,而是愜意選取適合自己的課程—喜歡而且擅長的課。

大一下學期,我正式考上主修Interdisciplinary Arts(綜合藝術)。回顧我曾選修的課程、報告與作業,有百分之五十都是各種類型的寫作,包含新詩、散文、兒童故事、電影藝術評論……其他大宗還有藝術歷史、舞蹈表演、教育或戲劇導演,還有一小部分所謂「學分的必要之惡」:佔比最少的自然科學。不過,正因為大多數都是我有興趣、學起來易如反掌的課題,加上藝術沒有絕對的是非,認真用心寫報告的我確實不只一次發現自己是班上最高分。統整下來,我漸漸歸類了四種人生原型,是求學時期可以先了解再向前堆疊邁進的。我稱它們為幸福人生的基本層次。

最高層次,做喜歡而擅長的事。成就感高、具穩定度、滿足感大、幸福感強。

就像語文科之於我,既簡單有趣又深刻動人,不需要耗費太大力氣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學主修和我日常習慣就是用文字記錄寫作,絲毫不需要我絞盡腦汁,更是非常享受在「專注產文」的過程中。另外,公開說話對我來說也是非常喜歡又擅長的事,就目前的經驗看來,做過的四份工作:服務業(教務處櫃檯)、教育業(英文老師)、演藝業(主持人)、餐飲業(無聊咖啡),都是和「與人互動」及「溝通表達」有關。再怎麼累或壓力大,都還是穩定向前且幸福感很高的最佳狀態。

第二層次,做喜歡但不擅長的事,續航力佳、黏著度高、發展性低。

曾於國小學過一年多的芭蕾。因為喜歡音樂與舞動,所以我好喜歡優雅浪漫的芭蕾。我可以為了拉筋整晚都對著牆壁劈腿,把字典放在雙腳上增加重量,再一覺到天亮。我願意為了跳舞在家不停自主練習,即使拉筋、踮腳、轉圈受傷也在所不惜。有舞蹈表演時,我居然還敢不顧一切要求老師讓我邀請同學來看舞(現在想想,覺得小孩莫名的堅持好可怕。)因故停止芭蕾後,筋越長越硬,再想追也追不上。陸陸續續學過街舞、踢踏舞、MV舞……一直努力地練習,依然跟不上進度就胎死腹中。到現在,在節目上常看我聽到音樂就跟著手舞足蹈的樣子,許多人必定了然於心—「她很喜歡跳舞,但這真的不是她擅長的事情。」

第三層次,做擅長卻不喜歡的事,上手快、有可能突破性、可滿足現實需求。

每每跟身邊人分享到這個層次時,大家就會開始強烈緊張……「喔不! 我該不會是第三層吧?」「喔天啊! 像個傀儡一樣我不要啊啊啊!」

別擔心,其實我剛開始當老師時就是在這個層次流轉。回台灣後,一心想著父母已經為我付出那麼多學費,能賺錢謀生,就絕不繼續接受家裡的金援。所以,從沒想過要當老師的我,鼓起勇氣就去學校應徵試教了。後來發現,當老師其實就是拿著麥克風對三、四十人說話,將自己已知的資訊統整好並傳遞下去(我最會統整溝通傳達了呀!)。因此,雖然在一開頭沒有特別喜歡這份工作,卻越做越順手。

在國中教書,放學後接了另外兩間補習班,週末再連教七個家教學生……這聽起來輝煌而疲憊的小歷史,刺激了我對於教育突破的想法與熱情,身在其中,更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教育者的歡喜與憂愁。就算沒有朋友、沒有娛樂、每天都累到燒聲含著一湯匙枇杷膏改作業出考卷,卻在短短一年半讓我賺進第一桶金,滿足了現實需求。

所以就算你認知自己正在第三層次也不要氣餒,因為擅長會節省很多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有形無形的財富,就有機會往上攀升,體會何謂此一時彼一時,一切都是過程。

第四層次,做不擅長又不喜歡的事,耐受度低、受挫感大、高耗能。

最終還是得面對這令人不安生的最糟狀態。我還算是個了解自己的人,因此除非被情勢所迫,否則很不容易落到這番田地。但前面說過,我不是個擅長念書的孩子,在台灣教育改革體制下,七年級的我,身為活生生經歷建構式數學、國小實施英語教學、九年一貫、國中教科書開放、基測考題開放……被要求全能齊頭式平等的小孩,只能淪為成績單上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高不成低不就」的實驗白老鼠。考高分算是賺到,考差了還要面對高壓咆哮,說穿了,我就是不擅長又不喜歡念書,直到選擇赴美念書才終於解脫。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樣的感受,越念書越挫敗、不知所措、磕磕碰碰,所以我才會特別對大一那堂通識課充滿感激。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進而跳脫出這惱人的第四層次,才有機會在生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在探討這四個層次之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認知「我們都有選擇」。即使很多人認為自己的現況是為情勢所逼,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算猛然大徹大悟,也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

正常狀況下,當我們手上握有人生的選擇權,我們也正是修築眼前道路的工頭,即使環境中其他條件有機會變異,我們都要能懂得安排調度,讓鋪路的工程繼續下去。

作者介紹|吳姍儒 Sandy Wu

1990年出生於炙熱的八月台北。

十四歲隻身赴美求學,二十一歲以兩年半完成華盛頓大學綜合藝術系學業,畢業後返台後擔任國中英文老師。2013年開始播報Yahoo!娛樂新聞。2016年接下「小明星大跟班」主持棒,同年創下台灣電視史上最年輕得主記錄,與父親獲得第51屆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三年後,2019年再次以「一呼百應」獲得第54屆金鐘獎「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肯定,成為出道僅六年即二度提名並獲獎之新生代主持人,慧黠聰穎的主持功力有目共睹。

一路上憑藉對寫作與文字的熱愛不斷自習,反覆咀嚼生命中所見所聞所感,在社群媒體上累積大量文字與閱眾,進而成為多面向的深度新生代女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原標題:Better Late Than Never)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