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面對蔣介石的銅像,我們一定要鞠躬致敬?他寫下和蔣公塑像獨特的互動經驗

2017-03-09 15:28

? 人氣

20年來始終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當初要以偉人塑像為題做研究,我的回答始終是:當有人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比較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而不是選邊站。偉人塑像從早期塑像潮的瘋狂散佈,到後來的破壞、諧搞與拆除,論者總是缺乏了對物件本身的理解,像是這些塑像的材質、姿勢、身高體重、擺放位置、贊助者、藝術家、公司行號與工廠甚至是價格等,完全忽略了研究的可能,以及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之後所能得到最佳的處理方式,我始終相信透過冷靜客觀的分析調查,加以寬容開放的對話,才有可能讓我們國家所處的未來朝向善意的發展,而不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單向思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階段我想提出三項在處理偉人塑像作法的建議。首先是研究調查的必要,保留也好、拆除也罷,難道不應該先了解這些物件是什麼嗎?作為歷史永遠的教訓,一個影像數位典藏的資料庫是必須的,否則未來不在場的新世代們,將如何理解這個佈滿偉人塑像的過去?難道我們將只用歷史教科書的文字來餵養他們嗎?這種掌控歷史話語權的暴力鬥爭,可以想見是不會因而終止的,我們必須儲備更多的研究資料。

其次是根據我過往的研究,屬於大量複製的玻璃纖維塑像的確比青銅像的價值(符號意義或經濟意義)都來得低,拆除成本低、拆除技術也容易;反觀青銅像因為慎重其事,所以有不少特殊造型和藝術家有關,保留未必涉及展示,展示也未必不能發揮轉型正義的功能。(二次大戰期間所創作之希特勒肖像畫並未受到全面性的銷毀,對於藝術史學者來說,這些圖像是了解獨裁政權本質的鑰匙之一)

最後,轉型正義不應該是找到一種制式的處理方式並執行之,這和選邊站的意識形態鬥爭並無二樣,相反地,我們應該採取更為細緻的對話方式,畢竟拆除偉人塑像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們不會反抗,抗拒的是人),但要讓反對拆除者感受和理解到這些物件,才是更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嗎?追求轉型正義的核心價值不應求快,且可以考慮多樣的處理方式,像是保留某些塑像並在每年特定時期與之互動,無論是裝置藝術或表演藝術,對其有正向或負向不同情感的人來說,超越冰冷物件本身,直指思維中的不斷辯證,恐怕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故事四:「這裡還有」(2017)

從去年開始我就喜歡散步,拿著手機,邊走邊抓寶。在補給工具的過程當中,重新開始認識了生活周遭的環境,原本總是飛快地經過這些地點,如今則因為慢步而有了更多的發現:這裡有間廟,那裏有個電箱,天橋這邊有兩個補給站,轉角還能遇到偉人塑像。但也就只是這樣,它們成了補給站,此時我只在乎拿到的寶物好不好,他們是誰,老實說不太重要。

好了,以上是我和我的偉人塑像的幾個小故事。相信你也有著不同的體驗,何不把這些「和偉人塑像的兩三事」寫下來與別人分享,這是屬於我們平凡人物的真實故事,沒有任何人可以操弄我們的記憶,在政治意識形態拉扯的兩極光譜中,我們自尊自傲地走著自己的道路。

作者│黃猷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我和我的偉人塑像:一段教科書不會記載但私以為更有意義的記憶書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