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子把每張全家福裡,有她的部分全割掉…作家訪談多位後母,揭這些女性不為人知的傷痛

2020-04-25 07:00

? 人氣

布蘭達向來自認幽默討喜,卻困在典型的繼母互動中。她垂頭喪氣地向我吐露心聲,「我不曉得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事情每況愈下,繼子尖酸刻薄,布蘭達的反應是向先生抱怨,先生覺得她無理取鬧(「你想怎樣──他爸媽離婚了!」、「他也不好過;你應該多體諒他一點!」)。每次繼子用惡劣的態度對布蘭達,她就更氣,也用更惡聲惡氣的方式對待繼子。繼子敢對她大小聲,她感到難堪,證明她在家中沒地位。就算你的情形不像布蘭達或前文的例子那麼極端,這種不良的繼親家庭互動,這種死循環,有可能讓你的婚姻斃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的先生通常看不見我們有多辛苦,或是批評我們的處理方式。那些能和孩子相處的有限時光(那些讓我們有時想到就怕的時刻),似乎是我們的先生活著的人生目的,他們極為享受那些親子時光。先生對於和他的孩子相處的感受,和我們不一樣,就好像中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明擺在眼前的事實:

除非我們極度幸運,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不可能和先生一樣,全心全意愛著他的孩子。我們不可能每一次繼子女來訪,或是碰上繼子女的事,永遠歡天喜地,而且有時要假裝開心,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奇妙的是,承認這些難堪的事實,除了不會帶來更多問題,反而還能降低標準,順便大幅降低我們的血壓,在無止境的折磨中,讓我們暫時喘一口氣。此外,接受事實也能讓我們有機會探索相關情緒的背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喘不過氣,為什麼剩下的世界似乎要消失不見。

作者介紹|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作家及文化評論家,於紐約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著有《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及《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以及《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此外,她也是《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今日秀》(Today)、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的常客。馬汀於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文化《變身後媽》(原標題:自己的高牆:「你又不是我孩子!」:憤怒、嫉妒、憎恨 “You’re Not My Child!”: Anger, Jealousy, and Resentment)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