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人16歲就能決定好自己未來的職業?跟台灣小孩差最多的地方在這!

2017-03-17 11:02

? 人氣

從德國行之有年的職場體驗日來看,不同行業別所提供的見習機會,讓孩子從第一線親身去探查工作內容是否與自己的興趣吻合,可以想見德國對技職教育的重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十歲開始,孩子們每年可以自由報名參加,到了十六歲要開始決定選校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約略清楚未來的志向。德國技職學校畢業後的出路明確,這些專業技術人才的薪水所得甚至遠勝於一般在辦公室任職的白領階級。

從小扎根的技職教育,是德國競爭力的基礎

德國職業學校以獨步全球的雙軌制(dual system)培育出各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這無疑是德國經濟強盛的主因之一。雙軌制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理和實務並重,一般來說技職學校的學生每個禮拜只需要到學校上兩天的理論課,其餘的時間都到相關的公司企業去實習,這樣的技職教育為時至少三年。

所以,要進入德國的職業學校,得先申請是否有企業願意提供相關實習的機會,而企業因為要按照政府的法律規定給付實習生工作津貼(實習期間的平均月薪約稅前900歐元),並需要花費人力時間去培訓這些職校學生,所以企業只有在內部有需要時,才會開放進入公司實習的名額。正因為如此,企業對在公司實習人選的遴選相當謹慎,之後也會盡力培訓其專業技術能力,從中再挑選足以適任公司職務的人選。

雙軌並行的技職教育,不但能確實掌握市場核心脈絡,也更深一步地精壯企業體的競爭力。

在德國,只憑藉著高學歷就想進入企業或機構任職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由於對於實務經驗的要求,原本只在職業學校施行的企業實習制度也在德國大學逐漸變得普及,在相關企業的實習經驗甚至列為部分大學畢業的條件之一。

從近年來德國的總工作人口的比例來看,德國的高職(Berufsschule)約占54%,專業進修學院(Meisterschule)約占10%,兩者相加後超過總工作人口的六成以上,德國大學畢業生只占了總工作人口的18%左右,剩下的18%則被歸類為不具專業技能的工作人口(unskilled)。

德國的專業進修學院的考試審核標準相當嚴格,不論是術科或學科的考試,只要不符合標準,全班一起被當掉重修的事屢見不鮮,最後能順利畢業拿到證書的學生往往只占原班級人數的1/3,學生在精準要求下被培養成具有職場「即戰力」的人才,不僅在德國找工作不是問題,德國職校硬底子的專業技能即使放眼全球也備受青睞。

在德國有一句俗語說「Handwerk hat goldenen Boden.」單看字面上的直譯是「師傅們擁有一塊黃金地板」,這裡所指的黃金地板就類似中文裡的鐵飯碗,意思是只要學得一身好工藝,將來無論到哪裡都不愁吃穿。這樣的信念在德國相當普及。大學學歷在職場並不特別吃香的情況下,選擇進入大學的人也就少了。

從孩子們的BOYS'/GIRLS' DAY到技職教育的完備培訓,不難理解德國的經濟為何得以穩健成長,更以徹底落實「術業有專攻」的教育精神,讓孩子能擇其所愛,愛其所擇。

作者|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十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七年+德國三年)

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

從小一路叛逆到大,被爸媽稱之為「家裡最乖的那一個」。高中為了反抗無理校規差點被勒退,正式擺脫高中數學的那一天覺得人生頓時由暗轉明。教官黑名單中的列管學生竟然最後以教育工作者為一生職志,從此相信每個人生曲折都有其意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野人出版《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喜歡這篇文章嗎?

莊琳君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