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今日的「玩力」明日的「能力」- 從荷蘭人說「你很會玩」是高度讚美談起

2017-02-11 05:40

? 人氣

荷蘭中學課堂與課後的狀況亦是如此,而中學六年完成後有讓他們非常緊張、備感壓力的全國畢業考,許多台灣人只看見他們大學招收學生沒有如指考或聯考的入學成績要求,但他們高中畢業的門檻是相當嚴格的,50%在校成績、50%全國考試成績來決定是否能畢業,沒有通過需留級,也有人也會選擇暫停升學,這又是一次學習能力的檢視與自省當然,進入大學與否是六年制中學生畢業後的個人考量,沒有一定要讀大學的這種社會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入大學後是加倍的努力,但國家補助你繼續have fun!

只要通過中學畢業考,大學選擇哪一所、哪一系的確沒有門檻。中學分流至「用腦菁英組」並通過考驗的六年制學生,若自己依照喜好與能力選擇進入學術研究型大學,他們絕對是比中學加倍用功,因為沒有入學門檻,完成大學第一年後只要成績沒有達到該系的要求就會被當掉,甚至吊車尾的會直接被刷掉,第二年再繼續刷,每一年他們都想盡辦法讓自己留在安全範圍內;我的荷蘭朋友就告訴我,當年他入學有近百位同學,畢業時只剩四十不到。

既然壓力這麼大,與台灣學生相比根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定沒時間玩對吧?玩!而且國家補助鼓勵你玩。荷蘭大學生的「玩」,絕非台灣人認知中「很愛玩」的那種帶有點負面評價的;「玩」對荷蘭大學生而言除了是抒壓,還是社交能力的培養、是新生活的體驗、是視野的開拓,他們如何玩呢?荷蘭多數的大學生是被父母鼓勵搬出家租屋以訓練獨立的,學費、生活費、房租等開銷,他們哪來的錢去have fun?

1986年至2015年間,荷蘭政府每個月給予已搬出父母家的大學生約260歐元的零用金(註一),讓他們自行思考如何運用這筆錢去have fun,有人選擇去旅遊體驗不同國情文化,有人買攝影器材培養其他專長與興趣,我還認識一個人非常喜歡研究金融的人,他把錢投資在房地產,畢業後一年就買了自己的房子,當然有人也用這筆錢吃喝玩樂,沒有人會說什麼,(註二)這筆錢本來就是政府用來給大學生體驗生活,投資在荷蘭新一代的「玩力」,而在維持課業一定水準之餘懂得適度have fun,也是這個國家維持高運轉的競爭力與富有生氣的原動力;如果只是一直鑽研於書本,荷蘭的父母甚至會非常擔心的問:「你為什麼不去找點fun?」、「你這樣的生活不健康」,他們相信have fun的力量是正向的,會讓人身心有所收穫,即便只是壓力的舒緩。

因此,荷蘭大學生就好比適度拉放的橡皮筋,懂得怎麼創造生活中的樂趣也能拿出學業高表現;不同於大多數的台灣學生,從小一路被緊繃的拉扯著,從眾的不知道該如何停下追求分數的步伐去玩出屬於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在要求高表現時忽略了能夠源源不絕向前的內在動機,橡皮筋只有越來越緊越近極限,一旦進入大學,整條橡皮總算被解放似的癱軟下來,多數人不知道怎麼享受自我、不知如何讓自己盡情have fun後仍不覺得空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