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選文》跟隨揚•蓋爾體驗哥本哈根:公共空間是健康的良藥

2017-02-12 06:40

? 人氣

丹麥的哥本哈根。(資料照,圖來源:高雄市政府)

丹麥的哥本哈根。(資料照,圖來源:高雄市政府)

當今全球規劃與建築領域,尚在世的大師為數不多。丹麥建築師揚•蓋爾(Jan Gehl)可能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50年前,以摩天高樓與寬敞街道為主導的現代規劃方興未艾,揚•蓋爾作為時代「異類」,開創了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研究的先河。如今,揚•蓋爾出版了6部著作,其中《建築之間》和《公共空間公共生活》也已經成為中國建築規劃院校的經典讀本。他參與的紐約時代廣場、悉尼市中心的街道與公共空間改造項目,也在國際上贏得廣泛讚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今耄耋之年的揚•蓋爾,仍活躍在世界各地,傳播研究、推動實踐項目。2016年8月24至26日,筆者赴哥本哈根參加了由蓋爾擔當主講的大師班。此篇以筆者個人視角介紹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間,分享此次哥本哈根之行的收獲,未來也希望借此機會重新思考大師揚·蓋爾的研究,進行一些城市實驗,測評我們身邊的公共空間。

溯源公共空間研究

大師班期間,揚•蓋爾給大家放映了一部拍攝於2000年的紀錄片——《人的城市》(Cities for People),這是一部面向北歐五國普通民眾的城市紀錄片。片中闡述了揚•蓋爾的研究發現,並對比了老城和新城的空間、討論了人與車的矛盾等。放映結束後,揚•蓋爾說,這是一部不會過時的片子,雖然過了15年,裡面闡述的道理現在看來仍然有效。

在哥本哈根,我們看到了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對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都在重蹈片中城市問題的覆轍,尤其是中國的城市。

2000年的紀錄片《人的城市》(Cities for People)。(取自人的城市)
2000年的紀錄片《人的城市》(Cities for People)。(取自人的城市)

1960年,揚•蓋爾畢業於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系。學生時代,他受到的教育是,如何用鳥瞰的視角設計城市,如何從高速公路的視角設計住宅。二戰後,西方城市百廢待興,隨著經濟復甦,城市也需要快速發展;以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規劃理念,正適應了這些需求。1960年代是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盛行的時代,建築師們開始在圖紙上描繪大尺度的新城及新區。最典型的莫過於巴西利亞,雖被譽為城市規劃的經典案例,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唯一的現代城市,但揚認為,它是反人性尺度城市的代表,並把類似的規劃稱為「巴西利亞症候群」(brazilia syndrome)。

在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期間,揚•蓋爾開始接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而且,這位當時還在城市郊區設計新城的年輕建築師,還娶了一位心理學家——英格麗(Ingrid Gehl)。妻子曾問到他,你們建築師為什麼對人沒有興趣?他與妻子經常討論,如何從人的視角感知建築和城市空間;於是,影響全世界建築規劃系學生的一系列研究也就此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