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開Uber時薪只有法定最低薪資1/2,但這三位祖父級駕駛別無選擇...揭秘Uber光鮮背後的殘酷悲歌

2020-01-14 15:18

? 人氣

Uber CEO : 年薪 4500 萬美元 vs. Uber 駕駛 : 每小時 9 美元!

另外還有標語寫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住豪宅,我們睡車上

兩年前一位 Uber 駕駛和當時的 CEO,為了低價剝削的問題在車內發生爭吵。這一段短片在網路上曾造成轟動。事後CEO還為此道歉。

冒牌的便宜

舊金山的法定最低工資是每小時15元,但是舊金山 Uber 駕駛平均時薪只有9元,而且沒有健保休假和福利。因為他們是零工而非員工,所以不受勞工法約束。紐約計程車駕駛,每小時是15 元,而且享有健保、休假及所有該有的福利。

在這樣不公平的基礎下,計程車業要如何與 Uber 競爭 ?

與其說計程車是一個該被淘汰的產業,不如說這根本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所以Uber的便宜又大碗,不就是砸投資人的錢所建構出來的假象?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身為一切追求高科技的我們,總傾向認為只要對消費者有利就是對的,只要創新就是好的。

可是一旦離開這個角色,從那些成就便宜又大碗背後認命的角色來看,Uber 的好,竟然讓我覺得有些歉疚。我也很想繼續享受,做個一切都對我有利的消費者,可是一旦知道了他們的小故事,我就很難再心安理得地接受這種「冒牌的便宜」

Uber 還能撐多久 ?

今年第一季,Uber 虧了10億美元。這頭虧損,另一頭又把價格壓到最低。所以這種令消費者鼓掌叫好的廉價模式根本就不可行。但是他們仍以市場一半的價格,幾乎把傳統計程車產業剷除。現在敵人消滅,市場也拿到了,那下一步呢?一季虧損10億美元的大洞要如何填補?

是回歸到市場價格?好意思嗎?還是再壓低駕駛所得?那邊已經走上街頭了,還壓得下去嗎?

Uber 敢肆無忌憚地虧損,是因為賺錢根本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看中的是下一階段的自駕車(自動駕駛),現在只是過渡時期。未來要走入自駕領域,最重要的就是AI背後無所不在的資料。現在全球3百萬的 Uber 駕駛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收集資料的工具。只是這些人遲早都會成為被汰換掉的零件。

Uber 的如意算盤是先搶市場先機,再搭建數據。如果是商品的話,Uber 的作為就叫做「以低價傾銷掠奪市場」,聯邦公平交易委員會應該是要調查的,但是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輿論。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偉大的理論:企業存在唯一目的就是利潤。現在這個理論竟然也無法自圓其說了。不管下一輪的新理論是什麼,我確信庶民繼續會是輸家

真實庶民的宿命

回到那三個祖父級駕駛⋯⋯要說這種年紀應該在家裡含飴弄孫,似乎太過陳腐,但至少他們不應該再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工作。

美國人均所得是台灣的2.6倍,可是我完全看不出這個數字帶給他們比台灣老人多一點點的幸福。好萊塢的深宅大院不是美國,這才是。

人均所得只是一個國家的門面數字,庶民數字是每月的生活費。一個比爾蓋茲在帳面上可以挽救100萬個窮人,也可以讓這些人永遠不必出來打零工──那就叫做「人均所得」。不管再富的國家,底層庶民都是一樣艱辛。

在富有的國家生活在底層,心理上只會更苦更認命。因為那個動人的人均所得,只有可能讓你更憐憫自己而已

作者介紹 | 鱸魚

在翻譯出版了18本當代文學名著之後,鱸魚決定跟別人一樣出國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他竟然做得很成功,讓他一直沒有覺悟的理由。現在兜了一圈,他又重拾寫作這項嗜好。除了寫作,鱸魚偶爾也在雜誌上發表與專業有關的科技專題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Uber 式零工是「庶民經濟」還是「宿命經濟」? 三個祖父級駕駛給了我答案)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