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越自由,真的就越好嗎?川普的當選,正說明了財團、政府不告訴你的事…

2017-01-24 12:05

? 人氣

保留製造能力、防止過度仰賴海外生產

記得在比較利益理論中,大國原本對所有生產活動都有絕對優勢嗎?但如果大國在貿易中只專注發展自己絕對優勢最強的項目,結果它很可能反而喪失了原本具有的優勢,必須仰賴貿易對手來供應其他產出。這也是當今許多先進國家面臨的危機──製造業的長期外移趨勢造成持續的技術外溢、而留根境內者投入於精進工藝水平的支出相對趨減,乃至部份生產程序必須仰賴外國代工。Amazon的Kindle就是一例-當初原定在國內生產的計畫,因當時境內沒有製造商能符合技術要求而告吹,轉而委託臺灣廠商代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基於確保本國技術實力的必要性,要求於母國註冊的廠商遷回較具技術性的製程,便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在執行面上,考量產業鏈多已高度專業化分工的事實,遷回模式除了母國廠商直接返國設廠外,尚包含海外代工廠將生產線遷至委託廠商的母國。

保護主義有其正面意義、得失權衡端賴人為

綜合以上論述,筆者認為自由貿易雖有其不可否認的價值,但部分假設隨時代變遷而不再成立,使它也帶來許多副作用。而針對自由貿易衍生的問題,川普所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在保障就業機會、強化製造業技術實力、及抵禦外國削價競爭上,確有其意義。依筆者的觀察,川普主張的貿易保護政策,其中有關製造業回流的部分,應有落實的可能性,並能為美國帶來製造工藝水平精進、降低對海外生產仰賴度的長程效益。執行上,則必須恩威並施,方能達到鼓勵廠商回流的效果。

在向企業施壓方面,美國政府的政策工具已可謂十分豐富,包含回銷美國市場的外加稅賦、企業全球所得稅捐追稽、行政規範從嚴適用等,已經迫使蘋果等代表性廠商開始謹慎考慮生產線遷回的得失。

然而,美國本土生產成本較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且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生產者很難將額外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故政府的補貼在政策執行上有其必要性。補貼的形式則可以是直接補助建廠成本與土地租金、降低企業稅,也可以是變向的監理寬容,如:豁免或放寬適用部分行政規範、推定誠實報繳稅捐等。

至截稿日為止,市場已有包括鴻海在內的許多海外製造商開始評估赴美設廠的可能性,縱然囿於生產成本及勞工素質、產業鏈完整性等考量,今年內完成大舉遷移的可能性不高,但在可見的將來,標有「美國製造」的產品或許將更常出現在生活中。

文/ 黃楷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保護主義的反撲: 自由貿易的悖論與省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