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大後,過年就不好玩?心理師3招春節自救術,和氣應對親戚關心和父母碎念

2017-01-26 07:20

? 人氣

歡歡喜喜過好年。(風傳媒製圖)

歡歡喜喜過好年。(風傳媒製圖)

中國大陸最近盛傳一首歌叫《春節自救指南》,打中不少年輕世代的心聲。不知道從幾歲開始(大概是開始拿不到紅包,或開始要包紅包的年紀),過年變得沒有那麼讓人享受。有時,甚至是不少人的壓力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親戚相聚的場合,難免關心來關心去、比來比去。而對許多長輩來說,能關心或比較的,不外乎就是課業、學歷、事業、婚姻,或者是「你的太太或小孩」的課業、學歷、事業、婚姻。這和許多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的問題一樣,人際交流無法深入到哪裡去。

真正要讓溝通有溫度,我們就不能只聚焦在結果上。我們可以閒聊的是:

「你現在做的工作,有沒有讓你有自我實現的感覺?」
「工作中,有機會學到新東西嗎?感覺怎樣?」
「除了工作之外,其他時間是怎麼利用的?」
「感情經營的好嗎?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
「(對單身者)對獨處是怎麼看待的?」

當然,這種太過心理諮商的話題,拿來聊天,太顯得浮誇。出現在春節場合,也顯得太奢華。

不過,這就點出了一點:對於春節時的「人際交流」,我們是怎麼想的?如何定位、有何期待與想像?早點釐清,我們就更可能有應對之道。

(圖/Archbob@pixabay)
與親戚聚餐是農曆年必備行程。(圖/Archbob@pixabay

活在不同世代的兩大群人(甚至三大群人),因為迥異的成長環境,各自帶著不同的價值觀長大。共處於一個必須「和樂融融」的春節環境裡。對談間,難免呈現出彼此既有價值觀的差異。

早先一點的年代,只要肯打拚,就有出頭天的機會。這種因環境而形塑的「成功觀」,常理所當然地被套用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身上。

長輩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沒辦法(像我們以前那樣)成功?那顯然就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了。試圖向長輩解釋大環境的無奈,又容易被視為推托之詞。更遑論在話題基礎上,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對成功的定義有不同想像。

同樣的話題延伸到婚姻也是。有沒有交男/女朋友啊?準備結婚了嗎?怎麼不早點結婚呢?有沒有計畫生小孩啊?年輕人該如何應付這種問題呢?要事先準備一些圖表,或者立刻秀出投影片,用AirDrpo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網站傳給長輩?告訴長輩現在的平均結婚年齡、少子化的事實、為什麼大家不敢生小孩這些很真實的社會掙扎嗎?

為了避免麻煩,遇到這些「敏感」話題時,年輕一輩的多半能閃就閃。也無怪乎,春節是個讓人無奈的時節。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值得思考的點:

一、春節營造的氣氛是否不允許「負向」出現?

一味呈現好消息、正向、積極、進取、成功的一面,是否才是春節該有的樣子?

這點不諱言與文化習俗有關係,在新的一年剛開始的這幾天,講一些不順的事,對許多長輩來說可能是「觸霉頭」的行為;這是習俗與文化的一部分。

不過,年輕人與長輩顯然對「習俗與文化」有著不同看法。在亞洲文化裡,報喜不報憂,像是死亡、失敗、悲傷這些表面上看起來負面的議題,常常是某些場合的禁忌。年輕一輩可能會納悶,這明明沒有因果關係,為什麼你們會這樣想。長輩可能會說,從以前開始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照做就對了。

二、如果春節開始允許「負向」出現會怎樣?

想像另一種情境,當長輩問你過得怎樣時,如果你發自內心、誠懇、老實的回答:

「在台北租房子貴,工作薪水又低,而且開銷大,存不到什麼錢,更別提買房子了。老闆其實很機車,我真的做不下去了,上個月績效還沒達標,明年搞不好會被資遣。大伯,你救救我好嗎?」

如果真的這樣回答,會發生什麼事?這又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們如何想像春節時的人際互動。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想在春節與其他親友有「太深」的交談。

把春節搞成「支持性治療團體」,讓年輕人可以大吐苦水,讓長輩可以支持、鼓勵、安慰。這好像也不太符合大眾的想像。

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定位春節期間的人際應對呢?

先試著理解長輩這邊的需求。春節時,長輩要的不外乎是有個機會看看大家、關心彼此近況。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關心方法,會帶給別人怎樣的感受。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就是被這樣子對待,而成為現在的大人的(這邊就先不提那些說話「確實」別有意圖,比較八點檔式的,想要炫耀、比較、暗諷的長輩)。

有時仔細觀察,長輩跟你聊天時丟出某些問題,也只是因為要cue自己等下說其他話而已,你的回答也不是太重要。

面對這樣輩與輩間的差異,想要找到一個和平共處的方式,確實考驗著彼此的智慧。不過,以務實觀點來看,要長輩改變的成功機率是比較低的(以大腦的發展角度來看)。年輕的一輩,要嘛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要嘛就試著在春節時,丟出幾張「出乎長輩意料之外的牌」,來結束過年這一回合,是比較有建設性的作法。

有效溝通是化解彼此差異的基本原則。但前提是,「雙方都必須要有溝通的意願與動機」。春節的人際應對,是否都是彼此有意願溝通的?多數時,我們會預設答案為「是」,但仔細一想,或許很多春節時的人際溝通,其實沒有要溝通的意思。

有時,看似在溝通,但其實只是要「你聽我講就對了」,或者,對方只是跟你一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身處春節這個場合,而得跟你聊上幾句。

到底,要如何在春節這段期間存活下來,科學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小建議。在面對重大壓力時,人類內建的三種本能,在春節也派得上用場。希望這幾組牌,可以在應對上,提供一些老梗的新點子。

1. Fight(戰):

  • 就事論事
  • 主打數據與正確客觀資訊(這部份剛好是年輕人的強項)
  • 事先準備一些資訊圖表
  • 藉此破除許多謠言、迷思,也算是功德一件
  • 切記,以柔克剛

2. Flight(逃):

  • 腳底抹油
  • 找東西吃
  • 尋找一起聊天的同盟
  • 與同盟建立溝通暗號,必要時請對方拯救
  • 口罩很好用
  • 規劃好去廁所的最短路徑
  • 手機不離身,隨時有電話

3. Freeze(昏;裝死)

  • 面帶微笑,哈哈帶過
  • 隨身帶杯酒,時時回敬對方
  • 轉移到其他與長輩切身相關的話題上(最實用的話題就是健康資訊)
  • 提供長輩不知道的,卻切身相關的資訊

最後,我們想提醒的是,春節也就那短短幾天而已,仔細想想春節溝通的意義。有時,是不是自己太認真、執著、期待太多了。

適度地「放棄」溝通(但提醒,放棄不是擺爛)、接納對方的樣子,不再執著改變對方,海闊天空之後,會不會更有可能找到一種新的距離,讓彼此都舒服地度過辛苦的年節。

作者|蘇益賢

政大心理所碩士。現職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專長: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心理相關工作坊設計、腦與神經科學在身心健康促進的應用、第三波行為療法整合。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