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的性伴侶數量,真會影響婚後幸福嗎?

2017-01-18 12:17

? 人氣

結婚前到底該不該先「試用」,透過婚前性行為來確定彼此「合不合」呢?對於婚前性行為次數,社會對男女總有雙重標準,而美國作家莫伊拉‧韋格爾,以這篇文章探討關於婚前性伴侶、關於結不結婚的問題……

儘管五○年代以來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如果表現出性方面的慾求,女性依然受到雙重標準的懲罰。對於那些從小被灌輸這種雙重標準的女性,「一期一伴侶」(編按:其意義應該是,隨著生涯規劃,例如升學、換工作、搬家等生命階段,來更換性伴侶)可能是蠻吸引人的折衷方案。有個都市傳說告訴我們,如果女性想結婚,正如大多數年輕美國人依然想結婚,那麼她最好別讓自己的「數字」——終生的性伴侶人數——累積得太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青少年時我曾經在某家髮廊翻到一本破舊雜誌,上面說,根據統計,這個數字最大值是5。當時我還沒有過性經驗。安娜.法瑞絲(Anna Faris)2011年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先生你哪位?》(What’sYour Number?)則設定為20。如果你從17歲開始擁有活躍的性生活(一般美國女性都是如此),到30歲才結婚,那麼妳得經常長時間獨身乏人問津,或者選擇彼此認定,才不會超出這個數字。

《先生你哪位?》以喜劇收場。法瑞絲飾演的無腦派對女孩聽信雜誌報導,決定要找出過去跟自己有過親密關係那20個男人,說服其中一個娶她,最後自己卻墜入愛河。影片末尾,跟她邁向幸福快樂生活的似乎是第21號男士。可是到了最後一幕,她跟新男友聽到一通答錄機留言,留言者是她名單裡的男士之一,耳朵靈敏的粉絲們馬上聽出來,為「吐克斯群島度假村的阿傑」發聲的正是喜劇演員阿茲‧安薩里(Aziz Ansari)。

「嘿,呃,」阿傑說。「我收到妳助理傳來的奇怪訊息,我只是想跟妳說一聲⋯⋯我們沒有上床。妳表演了一段蹩腳脫衣舞,搭配甩奶操,之後給我來一段很噁爛的手淫,妳說那是妳很喜歡的乾式手法。妳還吐在我的行李箱裡,最後在沖澡時睡死過去。」法瑞絲飾演的角色興高采烈。真命天子終究還是她的20號!

《先生你哪位?》必須二者兼顧。一般來說,它嘲弄一則明顯荒謬的媒體忠告,卻也暗示,某條過時的規則,或許終究有它的道理。它就像一齣探討女性性解放的《綠野仙蹤》,劇中女主角就像桃樂絲,在一張她以為自己永遠再也找不到的整齊小床上醒來,那些在周遭盤旋的男人帶來的災禍原來只是一場夢。

還是有很多人認真看待自己的數字。美國國家婚姻計畫的研究人員2014年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女性婚前性伴侶越多,婚姻失敗的機率越高。社會學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許多質疑,媒體卻依然將它視為事實,爭相報導。

「研究顯示,結婚前不濫交的女性婚姻比較幸福,男性卻沒有這種顧慮。」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頭版頭題如是宣告。

我花了點時間讀了幾段,才知道編輯不是在搞幽默。

雖然「一期一伴侶」有諸多益處,很多情侶到最後都覺得被束縛、乏味,或被視為理所當然。有人認為,漫不經心地進入婚前同居關係(如今這已經是我輩中人的常態),會像1939年朵芮絲.狄克斯對彼此認定族群提出的忠告:「這種事」有婚姻所有的壞處,卻沒有它的好處。

他們說,更嚴重的是,「這種事」的風險與長期代價,到最後會不成比例地落到女性頭上。就像那些外界期待她們抗拒「突破最後防線」衝動的女孩,如今「一期一伴侶」的女性經常聽見要她們「謹慎」的忠告。專家說,我們有責任控管兩性關係的進展。

到了現代,大多數權威人士已經接受女性可能也會想要婚前性行為的事實。不是所有男人都被假定為好女孩必須小心防範的猴急派。更常見的情況是,流行文化似乎懷疑他們都只是像《歡樂單身派對》裡的喬治.康斯坦扎那樣的大孩子。

在此同時,社會上有一種共識,認為男人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從一段感情逛到另一段感情,女人可以找伴的期間相對短得多,因為魅力會衰退,生育能力也會降低。根據這種邏輯,妳進入一期一伴侶所冒的風險與其說是危及妳的貞操,倒不如說會讓妳的身價下跌。

有個朋友已經跟很不錯的男友同居兩年,過得開心幸福,她媽媽卻是每天給她傳簡訊:沒有戒指在手,此處不宜久留!我認識那個媽媽,她不是跟女兒開玩笑,而我那朋友今年才滿26歲。

這種威脅背後的假定是——套用修改後的珍.奧斯汀名言——「任何有點腦子的單身女子,肯定想找個丈夫。」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男人想娶女友,她卻還想繼續探索。我認識的同性戀朋友之中,就有不只一對因為這個理由分手。如果其中一個伴侶想更進一步,另一個卻不想,一場傷心就免不了。最大的困擾可能是:誰也不確定要試多少次。

人之所以不想結婚,可能有千百種理由。「彼此認定」族群(編按:認定彼此是伴侶,但拒絕走入婚姻)可能已經知道了。那時期的流行文化把家庭生活理想化,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妻人夫過得並不快樂。全美各地的弗洛伊德派精神科醫師都告訴病人,他們的不滿足是一種病。教會勸慰教友,可以藉由祈禱驅走枯燥與煩憂,因而吸引大批信眾。但很多孩子想必目睹了父母受苦的情景。

1960年,《紅皮書》(Redbook)雜誌編輯群發出問題:「年輕媽媽們為什麼自覺受困?」號召讀者來信提供看法,總共收到2萬4000封回函。坊間專家們認為,彼此認定族群盲目地摧毀自己的婚姻前景,他們可能只是在拖延婚期。

到了今天,美國人似乎對婚姻存在一股歇斯底里的矛盾。一方面,我們為了備辦婚禮大灑鈔票,又狂嗑《我的夢幻婚紗》這類實境節目。我們接受各種鼓勵人們結婚的法令,比如減稅,以及伴隨婚姻關係而來的健康保險、其他福利和探視權等。我們為爭取到相同權利的同性戀配偶感到振奮。那些未曾結過婚的美國人之中,高達80%表示他們想結婚。

只是,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跟婚姻制度有所衝突。我們工作時間太長,經常搬家,對單一配偶制或生兒育女的事依然抱持矛盾心態。「一期一伴侶」是延遲婚姻的方法,那麼它做為我們文化的「中心價值」這件事是不是也有待商榷?

末日預言已經轉移了,「彼此認定」的現代版很容易就變成三心二意者的救星。儘管熱戀期已過,我們基於方便考量,繼續維持情侶關係。如今婚姻已經不是認真交往者的必要結果,我們可以輕鬆自在地融入那些我們不打算終身相守的對象的生活。我們介紹他們認識家人,一起去度假,我們熟悉他們的朋友與工作上的一切,卻依然下不了決心。我們在戀情裡盪進盪出。

你說你們可能不想一輩子在一起,一覺醒來卻發現,你們已經在一起一輩子了。

作者介紹│莫伊拉‧韋格爾

出生在布魯克林。她的作品散見各大媒體,包括《衛報》(The Guardian)、《國家》週刊(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N+1》雜誌、《新探索》(The New Inquiry) 新興網路雜誌。韋格爾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她親臨其境研究約會行為多年之後,終於功成身退。《我們約會好嗎?》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本書經授權節錄自時報出版《我們約會好嗎?:從古典情調的牽牽小手到新世代的交友APP,人們如何找到真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