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孩子出狀況,我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因為這種父母從不把孩子痛苦當一回事

2019-12-24 12:20

? 人氣

遇到困難不能說,因為不想被視為麻煩人物

原來,許多孩子都曾經在求助的過程中,被否定、被指責過。如果主動求助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那麼,他們寧可憋在心底不說,自己默默承受就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想一下,你一定曾經在孩童時期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父母一方面焦急地要帶你去就醫,另一方面數落著你:「不懂得照顧自己」「這麼大了還要父母操心」「就是會添麻煩而已」。

當你最脆弱時,渴望的是大人的溫暖關懷,但卻得到的是批評指責。也許大人沒有惡意,但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應,日積月累,讓孩子知道:「當我遭遇困難時,會被大人責怪!」

為了不被視為麻煩人物,遇到困難也不能說。於是,孩子學到了,遭遇困境時,能忍則忍,能不說就不說。非得求助時,也絕不告訴大人,而是轉向同儕透露心聲,或者在網路上尋找解方,不正確的資訊卻可能讓問題越演越烈,直至一發不可收拾,而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簡單而言,他們無法信得過大人。人吃過一次虧,就不會再上當了。如果孩子預期自己未受協助前,會先受到傷害,又怎麼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呢?

(圖/愛心理 提供)
(圖/愛心理)

把孩子的痛苦認真當作一回事

問題是,大人在提供孩子協助時,若未經覺察,正不自覺地把孩子推開,讓孩子無法信任大人。因此,大人要能時時自我提醒,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避免數落、指責與批評孩子,例如:「這麼大了,這點事情也做不好!」、「你呀!老是要我操心,總是找麻煩!」、「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難道你不知道這樣做會出事情嗎?」、「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一點小事也要大驚小怪,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

孩子一直在觀察著大人,若大人在提供協助的同時,又流露出諸如此類「你很麻煩」「你很糟」的訊息,孩子下次便會選擇緘默不語。更不用說大人沒有把孩子的痛苦當做一回事,反而認定孩子是在偷懶、逃避或無病呻吟。

後果是,孩子連帶著也無法信任其他能夠適時幫上忙的師長;因為,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即使痛苦到了極限,也可能拒絕專業人員的介入,而錯失了時效。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我們都知道,主動求助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於求助。問題是,怎麼做?

不能只是高舉著「勇敢尋求幫助吧!」的口號與標語而已,而是,大人要把孩子的每一次求助行為,都慎重地當做一回事去看待。不是要你對孩子的問題顯得過度焦慮,也不是要你非得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相當重視他當下的感受。

我認為,有些話語是在孩子提出協助要求的當下,適合對孩子說的: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謝謝你願意幫自己這個忙,主動尋求協助。」

「我看到你把自己的困境說出來,很不容易,也很有勇氣!」

「當你願意向我求助時,我感受到被信任。」

「尋求協助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是什麼讓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呢?」

在與青少年孩子進行心理工作時,我遇到的盡是無法信任周遭大人的孩子。他們也在打量著我是否值得信任—他們也很擔心被我傷害。所以,我必須設法讓他們感到放心,提升對我的信任,才有繼續工作的可能。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理解與安全感,下一回便不會再來了—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

請記得,對某些人來說,求助的路真的不好走。從有求助的念頭到真正做出求助行為,這過程既漫長又崎嶇。特別是身心資源有限的兒童或青少年,大人的回應正是孩子是否願意主動求助的關鍵。

文/陳志恆心理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孩子出狀況我卻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帶你重建「親子間的信任連結」)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