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劃專題》本末倒置的能源政策宛如走鋼索 解決供電危機的最好答案是?

2016-12-27 14:33

? 人氣

年終歲末,回顧過去一年,因為溫室效應的威力顯現,台灣提早於5月中起就開始飆高溫,造成用電量較往年同期大增,電力系統供應緊張,並於5月31日尖峰用電時段發生備轉容量低到1.64%的窘境,停(限)電的危機僅在一線間,之後高溫氣候亦一直延續到11月,較往年長,造成備轉容量率多維持個位數,甚至於10月19日仍有備轉容量率低到2.57%情況發生,創十月份歷史新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供電危機主要是靠台電大力推動量競價、緊急增購汽電共生容量及部分火力機組提升功率等措施,才能在驚險中渡過。不禁想問,目前的供電情況,好像在走鋼索,隨時要保持那一線平衡,以免掉下來(限電),這是公開宣示要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的小英政府應該有的作為嗎?可否將鋼索升級成橋,讓人民能在橋上踱步,欣賞著兩邊美麗的風花雪月。

電力供應決策上的本末倒置

本來針對今年及明年夏天的供電緊缺問題最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讓受到立法院政治干擾的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恢復運轉,以民進黨目前佔立法院多數席位的態勢,要通過該案報告,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經濟部卻本末倒置,指示台電採購緊急供電機組應急。

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的啓動運轉申請,均已通過原能會審查,表示技術上並無安全疑慮,而且該二廠目前仍在運轉執照效期內,其運轉仍符合2025「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如果小英政府認為核能發電機組運轉有安全疑慮,那其他運轉中的核能發電機組是否亦應一併停止運轉;若無安全疑慮,不是應該回歸專業,讓這2部機恢復運轉,解決目前供電危機。號稱有溝通力的小英政府,是不是應該好好地解釋,為何會有這本末倒置的決策?

一座發電廠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現在倉促的作法,是否就是最佳方案?(圖/526663@pixabay)
一座發電廠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現在倉促的作法,是否就是最佳方案?(圖/526663@pixabay

電源開發上的本末倒置

一般而言,台電的電源開發,從電力供需的評估、發電方式及廠址的選定、採購、設計、興建到正式運轉,最少要8年到10年的作業期間,才能完成一座切合我們供電需求的發電廠,即使民間發電業者,全程作業時間最少也要6年的時間。反觀經濟部指示台電採購緊急供電機組一案,從指示到明年夏天預訂完成約1年多的期程來看,時間倉促,因此只能到現貨市場去找,這種作法會有一些疑問,從現貨市場找發電機組,是否有足夠的選擇?可否買到最好的技術?會是符合我們供電需求的最佳方案?未來還要依循這個特別模式來開發電源嗎?是否是犠牲大眾的利益來成就某利益團體?選擇這樣的作法,小英政府是否有合理的答案?

環境保護上的本末倒置

台電目前開發中的天然氣電機組均採用最新式複循環發電技術,但是此次於現貨市場採購的緊急發電機組,選擇不多,只能買到單循環發電機組,其PM2.5排放不僅較複循環發電機組高,相對於核能電廠低碳及無PM2.5排放,選擇緊急發電機組將增加更多的PM2.5及碳排放,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也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電源成本上的本末倒置

根據目前天然氣的價格,台電採購的緊急發電機組每度發電成本約5到6元,並會隨未來天然氣價格而變動,機組的裝置容量約為60萬瓩,比核一廠1部機稍低;而且核一廠1號及核二廠2號恢復運轉,每度核能發電成本約1元,可馬上增加約162萬瓩的供電能力。

因此,如果用緊急發電機組替代核一廠及核二廠各一部機,不僅供電能力僅37%,每度電的發電成本也將增加4到5元,這個差額必須由用電戶來承擔,墊高電價,難道是小英政府所樂見的?

能源政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影響重大,期待政府能保守理性以對。(圖/olafpictures@pixabay)
能源政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影響重大,期待政府能保守理性以對。(圖/olafpictures@pixabay

最後,能源政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影響重大,屬於國安等級的議題,所以目標的訂定可以有高度挑戰性,但是執行上要採穩健的步伐。小英政府要執行廢核政策,最重要的是要理性的思考出穩當可靠的配套方案及步調。國際上德、日、瑞士等所謂廢核的國家,他們雖然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但是採用的是一種穩健的步調,視替代能源的推展進度進行調整;而目前的小英政府,卻採用了躁進的方式,讓不應該發生限電危機頻頻浮現。

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川普在選舉激進的口號造成族群間的對立及不信任,可是選上總統之後,在政權移轉過渡期間,川普的言論與行事風格也馬上作了調整,民調上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為他是可以勝任美國總統。

小英政府應以此為借鏡,選舉過後,選民激情不再,還是要回頭過日子,所以多數民眾還是會回歸理性來檢驗總統的施政作為及成果,再反應到下一張選票。期待小英政府在能源政策及電力供應的決策上,保守理性以對,不要讓我們每天好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隨時享受到可能要限電的刺激。

作者/陳布燦 核能科技協進會董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