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愁吃穿的孩子要去偷東西?心理師道出偷竊行為3種可能性,可別直接打罵或替他辯解

2019-12-09 12:35

? 人氣

小傑:「都是搬家害的、都是我父母不理我......」小傑在犯案過程時,內心不斷的重複回想父母的忽略、學校的不適應及內心的緊張焦慮,讓他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只是不想再受到委屈」。因此,事發後他將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外化,憤怒地怪罪他人,以降低了自己的罪惡感。除了竊取成功,他同時感受到違抗父母命令帶來的「自由」,對正值青春期的小傑來說,是另一種層次的快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疾病觀點:偷竊成癮

即使知道偷竊是犯罪行為,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都有過想要占有他人物品的衝動。透過教育輔導及早介入,大都可以讓孩子明白「那是屬於別人的東西」,學會控制「自己不該拿取,避免造成別人的痛苦」。

倘若成年後仍「盜取、佔有他人財物」的衝動,在精神診斷上可能患有偷竊癖,患者為偷而偷,享受竊取帶來的緊張刺激,甚至能夠紓解壓力。使內心的自卑、不安、罪惡感與壓力,轉為成就、放鬆滿足。透過行竊,患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滿足了引起別人(父母、同儕)注意之人際需求,遺忘了他人可能因此受苦。

研究發現,成年偷竊癖患者在童年時期,可能比一般人遭受過更多磨難。以小傑為例,每當面臨忽略、指責或環境轉變,使得生活壓力升高,他將更難控制內心的衝動,造成行竊的機會上升。

可以想見,偷竊癖的患者將成為警局與法院的常客,出入監所/法庭可能是患者的日常,患者雖然會感到羞愧,卻抑制不了行為和衝動,使他們的人際關係、形象及工作成就,在事發後被破壞殆盡。不斷的再犯、懊悔,就像是一種輪迴,讓人自暴自棄;但內心越是痛苦,犯錯的機會便會升高。

因此,偷竊癖往往跟其他疾病一起出現。常見的例子是暴食症,患者不只透過偷竊來發洩壓力,也可能從暴飲暴食來紓解壓力,當壓力無法調適時,憂鬱症是個更常見的現象。

意外是轉變的開始

偷竊可能有正向意義嗎?我們有沒有可能看見犯錯背後的轉機?希臘神話中,有一段關於竊盜的故事:「象徵先見之明的普羅米修斯,為了不讓人類生活在黑暗中受苦,取巧的違背了宙斯的律法,從太陽神阿波羅手中,盜取了天火給人類發展文明,最後受到殘酷的懲處。」

明知不可行,卻為了實踐自己的想法而犯錯,最後承受嚴厲的處罰……,神話故事中的普羅米修斯,就像是青春期的孩子,嘗試脫離父母,實踐自己的想法以求獨立。犯錯的孩子並非兇惡之徒,我們若能看見其中的意義,理解他們「為實踐自己的正義,追求獨立而挺身冒險,違抗權威」,或許能夠在他們成長的心路上,增添更多現實層面的考量,協助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且富有同理心的成熟個體。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才煒民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