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愁吃穿的孩子要去偷東西?心理師道出偷竊行為3種可能性,可別直接打罵或替他辯解

2019-12-09 12:35

? 人氣

因文化背景而犯錯的孩子,看似缺乏同理心和人我界線,其實是可以被教育的。爸媽可以帶著孩子體驗從正常儲蓄、購物取得想要的物品,感受透過正當管道滿足需要,對比偷竊後的不安與愧疚,堂堂正正地擁有自己的物品,能讓內心感到安全踏實。藉由「勞動換取報酬」的社會化體驗,也讓孩子從中建立人我界線,以分別「你我」是獨立的個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情緒或衝動控制問題

如果孩子偷竊的動機出自於「情緒或衝動控制問題」,情況便比較複雜,以下拆分成四個因素舉例說明:

a.偷竊過程的刺激:

『自從搬家後,小傑失去了原來的朋友,而他的爸媽也更忙於工作,除了提供生活費以外,很少有時間關心他。小傑是個不太擅長表達的孩子,轉學後總覺得和同學相比之下,大家好像都比自己聰明、快樂,很希望自己能融入他人。孤獨的小傑總認為:好像「別人有的,自己怎麼都沒有?」這一天,小傑在玩具店看到有同學偷拿了玩具沒結帳,感到很驚訝!小傑開始心想:「要是我也有玩具,同學是不是就會和我一起玩了?」

放學後,站在熟悉的玩具店前,小傑感到緊張萬分,好不容易他觀察到櫃台結帳爆滿了人潮,眼下自己身邊四下無人,他隨意抓了一個公仔放到口袋,便快速地離開店裡,眼見沒人發現,一路奔跑回家,心臟彷彿快要跳出胸腔。小傑拿出手上的公仔,看著自己費盡精神、膽戰心驚避免被發現的「收穫」,他終於鬆了一口氣,露出微笑。

b.成功得手的成就感:

自從能拿出同學一樣的玩具,小傑突然感到自己不那麼孤獨,在學校也開始和同學討論起遊戲。「擁有朋友的感覺真好。」小傑心想,也慢慢忘了不安和愧疚的感覺。成功的偷竊經驗,讓小傑更確信「果然擁有讓人羨慕的玩具或東西,就可以和大家交朋友了。」「反正,自從搬家後,爸媽都顧著工作不了解我,我以後的問題就靠自己設法解決。」

c.心理的匱乏:

小傑透過「竊取物品」來讓自己感覺到「別人有的我也可以有!」從心理發展來看,其實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都經歷過類似的心理歷程,對他人擁有的美好事物感到羨慕,同時感覺「自己很匱乏、不如人」時,此時偷竊是一種補償匱乏心理的行動。

小傑感受到的匱乏不只是物質上,而是心理的匱乏,讓他不斷與他人比較,比較的過程總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別人總是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即使父母給予豐富的生活物資,小傑依然感覺到自己不如人。小傑需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讓豐富、滿足的內心替代自卑、匱乏的感受。

d.對環境他人的報復:

屢次得手的小傑,開始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成果」,同學生日時,他將偷來的玩具、遊戲點數大方地送給同學,感覺到自己大方而受人歡迎,他感到很開心。忙碌的父母始終沒有知覺,直到小傑被老闆娘發現,打電話告知學校後,面對老師、父母、主任的環視,凝重的氣氛讓小傑感到害怕,父母失望表示:「你為什麼要這樣?我們的忙碌都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生活,你不知道嗎?」羞愧的小傑,低下頭抽蓄地對父母大吼:「因為你們都不了解我,自己決定好搬家就搬家,我很生氣,我只是想要有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才煒民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