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專欄】無論比贏比輸都「假的!」藏在忌妒心背後的元兇是…

2016-12-20 10:22

? 人氣

「三個傻瓜」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印度帝國理工大學,能夠進到這所學校基本上都是資賦優異的學生。主角藍丘擁有天才般的資質,他喜歡打破傳統規則、創造有趣而貼近生活的方式靈活學習,雖然在教授的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討厭鬼,但每次考試卻總是能夠名列前茅;相對的,反派角色查托從小就擅長用死讀硬背的方式把所有內容一字不漏、照本宣科背下來,為了確保自己在考試中擊敗其他對手,還會花費許多力氣去做干擾其他同學念書的行為(例如大考前,從每一間房門下丟進色情雜誌擾亂同學的注意力)但不管怎樣,他的成績總是全校第二。是的,屈居於藍丘之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慣競爭、重視排名的查托很討厭不守規則、看起來不務正業,但卻總是排名在自己之前的藍丘,從求學到工作的歷程,他不斷地將藍丘作為想像中一定要打敗的目標。一直到電影的尾聲,他才發現自己要達成的一筆對自己相當重要的大訂單的老闆,竟然是藍丘。當下的他感受到滿滿的挫折與困窘、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但是,如果我們停下來思考:基本上,能進到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印度甚至各國最頂尖的人才,藍丘是、另外兩位主角是,查托當然也是。他們各有各的專長與優異天賦,在比較的時候難免會有勝負之分,但畢業後在各自的領域裡,客觀來講都能有很好的發展。既然如此,查托為何需要為了排名如此處心積慮?

因為他忌妒藍丘的天份與能力。

事實上,「忌妒」是由各種情緒組合而成、複雜的內在動力,在它底下的情緒可能包括了生氣、害怕與質疑。

為什麼會是這三種情緒?忌妒之所以會產生,經常是我們自己透過與別人比較而來:比外表、比能力、比考試分數、比身家背景…,任何你所想得到的,都會有人拿來做比較。

比輸了,你憎恨對方、責怪自己;比贏了,你得到短暫的狂喜,但過不了多久,這份喜悅很快就如曇花一現般地消失殆盡,你又擔心下一次的結果是否也能稱心如意、並且對這一切感到懷疑,然後繼續陷入無止盡的與他人的比較漩渦裡…,別懷疑,無論比較的結果如何,那都只是一種假象,因為真正的你早就已經輸了,輸在你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淵裡。

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覺察到自己正在忌妒,我們寧可選擇將別人在臉書上分享的成就解讀成不折不扣的炫耀、別人的成功總是勝之不武、所有的富人都是靠爸一族或者手段卑鄙…,總之,別人的好都不是真正的好,換作我們如果能有同樣的資源或背景,成就也肯定不同凡響。

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去責備自己、攻擊別人,懷疑眼前的所見所聞,最終目的,其實是要安撫自己那微小而脆弱的自信心,因為,忌妒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部分就是面對內在價值的匱乏。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面對比較時,腦袋裡所想的從來就不是「客觀」覺得自己不錯,而是「主觀」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而這個總是認定自己不夠好的傾向,就來自於「自卑」(inferiority)。

阿德勒(Alfred Adler,1980-1937)認為,自卑是所有人類普遍的內在狀態,我們在襁褓時期幾乎沒有自我保護與餵養的能力,只能等待著大人來陪伴、餵養我們,然後看著他們離開,即使我們尚未得到滿足,卻也無力阻止,於是,我們很可能從這一刻就開始感受到最原初的自卑。

接著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面臨更多的競爭與挑戰,在失敗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力有未逮、感知到不是每個夢想最終都能實現,於是我們開始遇見自己的限制、發現自己不管怎麼用力,都會有人跑在前方。我們有缺陷、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於是我們持續感到自卑。

但是,阿德勒並不是要強調自卑讓人陷入無止盡的痛苦深淵,相反地,他認為自卑是讓人能夠繼續努力的動力,人們因為不滿於自卑的狀態,因此努力地克服自卑,而讓自己超越自己、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可惜我們已經習慣了生活當中不勝枚舉的比較:小時候比考試成績、比身高、比才藝、比家庭經濟能力,長大以後比車子、比房子、比薪資,老了以後比退休金、比孩子的成就、比安養晚年的方式,尤有甚之,連棺材都要比材質與設計感(天啊,燒成灰燼以後還有誰能辨識得出來),我們一輩子都在比,因著自卑而不斷地與外在做比較。

然而,只要有比較就會有失去,因此你不但無法從比較中真正克服內在的自卑,更可能因為比較而讓自己感到更加地自卑。

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愈來愈喜歡歌功頌德自己的成就,他們不只期待別人給予他熱烈的掌聲、也忌諱那些開始嶄露頭角的晚輩,甚至大肆撻伐與他們在同領域有所貢獻的其他人。這樣的人當然容易惹人討厭,因為大家會覺得他們太過自大,但是很少人(甚至連他本人)會發現:在那膨脹的自我背後,其實是比誰都還要畏縮的自卑在作祟。

一個能夠正視並接納自己內在的自卑、與自卑相處、知道如何克服自卑的人,根本就不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不用藉由忌妒他人來平衡自己內在的不舒服。因為他了解自己的自卑,所以也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也因為他懂得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所以看待他人的眼光也總是能夠帶著欣賞與鼓勵。這樣的人不但能夠協助他人更肯定自己,也能夠幫助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持續探索自己、提升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