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他們說這種「病」是「菁英」才可能得到的…一般黑人、印第安人不會有

2017-01-09 07:20

? 人氣

在此不浪費篇幅討論其他更驚世駭俗的治療方法,倒想提出腦筋清楚醫師的治療方式。既然說「神經衰弱」是緊張生活的「停電」情形,於是有人鼓勵患者多到戶外走走、運動,探訪優美的國家公園等,甚至有人開創靈修課程,不只給予安慰,更鼓勵正向思考,用充滿感恩與愉悅的心,面對每日煩人的生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這些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發展了。二十世紀二○年代後,由於醫學發展迅速,神經衰弱的診斷不再盛行。這個病慢慢在美國被淡忘,甚至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類別裡消失,但並非沒有了,而是被分得更詳細,有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焦慮症等,不再是「統包」的診斷。

從以上的例子得知,由於文化及生活型態不同,各時代流行的疾病也不一樣,但「緊張忙碌、沒有適當休息」,甚至是「身心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一直都和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生活型態調整」(Life style modification)一直是醫師建議患者的金科玉律。

畢竟人是肉做的,不是鐵打的,不像機器可以不用調整與休息而持續工作。關於這點,任何世代都一樣。

作者|蘇上豪

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熱衷寫作,一手執刀,一手提筆,專攻最困難的心臟外科,以及最需才情的長篇小說與科普散文。
2010年起,陸續於PanSci泛科學、UDN元氣網、健康兩點靈、東網等媒體發表各式醫療史故事。

著有《國姓爺的寶藏》,獲選臺中市文化局「臺中之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等殊榮。《開膛史》《鐵與血之歌》名列博客來科普類「年度百大」前茅,以及小說《DNA的惡力》。2016年,以《暗黑醫療史》榮獲金鼎獎殊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