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清寒的他,不畏艱難投入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鄉,立志做弱勢族群最強的後盾!

2016-12-18 08:30

? 人氣

童綜合醫院院長童瑞年。(圖/字畝文化提供)

童綜合醫院院長童瑞年。(圖/字畝文化提供)

我出生在中部海線純樸的沙鹿鎮,家境清寒,感受到大哥對醫術的專研與執著,很早就立定未來行醫救人的志向。大哥童瑞欽在臺中八○三醫院服務十年後,決心返回老家沙鹿鎮開辦「沙鹿童醫院」,緩解當地居民醫療不足的困境。從三十張床位開始,到現在超過一千三百床的規模,守護海線居民的健康,數十年如一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一年,我自大哥手中接棒,成為童綜合醫院院長,當然,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醫院經營發展的過程曾遭遇許多不為人知的挫折, 不過我常常以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發展過程來自我期許,不要因為眼前的阻礙就停止前進。童綜合醫院深耕於中部地區近半世紀,專精的醫療能力獲得許多肯定與讚揚,邱小妹妹一案後,更讓童綜合醫院腦部外科與急重症醫療的實力享譽全臺。

童綜合醫院於一九七一年由已故的童家大哥童瑞欽所創設,當時名稱為「沙鹿童醫院」,從三間民房、三十床開始,一路發展起來。二○○一年童瑞年從大哥手中接下院長一職,致力朝著國際化醫療前進,放遠胸懷眼界,念茲在茲、要讓童綜合醫院更加發光發熱。

受大哥影響立志行醫

童瑞年一九四七年出生於臺中沙鹿鎮,雖然身處當時的偏鄉,但對於學習有很大熱忱,因此求學路上以認真、孜孜不倦的態度來面對,最後考上了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從此踏上行醫救人之途。

一九六五年初踏進北醫校園,那時候學校才建校第六年,校區矗立在稻田之中,醒目的樓房、全新的設備,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童瑞年說:「當時的解剖暨病理大樓、實驗大樓、網球場、福利社與餐廳等等都剛興建完成,校園一片新氣象,」新穎的學習環境,讓他這個新鮮人在入學第一天,就為能成為北醫一分子覺得光榮,並且也感受到北醫學風鼎盛,砥礪自己往後必須不斷精進能力與學問。

童瑞年初次接觸到臺北這樣繁華的都市,所見所聞都覺得新奇,北醫的學生除了專研學業外,也活躍的發展個人興趣,因此也有許多學校社團可供選擇;他自謙一個鄉下小孩沒什麼興趣嗜好,惟獨偏好象棋,參加象棋社。大三之後開始醫學專業科目,病理學、解剖學︙︙課業繁重,每天就是往返宿舍學校之間,埋頭苦讀。

在北醫求學期間,童瑞年感恩受到多位師長與學長的教誨與指導,讓他受益良多,迄今仍難以忘懷。回想當年,內心最崇拜及尊敬的對象是當時的校長徐千田博士。

「徐教授在校長任內,讓學生能在豐富健全的環境中學習,他也以婦產科臨床專家及臺大基礎生化學科教授的身分為我們授課。徐教授在婦產與生化兩個領域表現出色,專精且認真投入的領導風範,一直是我離開校園後,做人做事、學習的榜樣。」童瑞年說。

心繫故鄉車禍病患

北醫畢業、服完兵役後,童瑞年選擇先到三軍總醫院外科部訓練兩年,因大哥童瑞欽醫師所創辦的「沙鹿童醫院」需要人手,之後回鄉幫忙。沙鹿童醫院是童綜合醫院的前身,因為海線地區道路筆直寬敞,導致車禍意外頻傳,急診常常擠滿了病患等待救治,但當時醫療團隊僅有寥寥幾人,醫護人員時常忙碌到沒有休息時間,為搶救生命仍無怨悔地投身在工作崗位上。

童瑞年選擇腦神經外科,就是為能即刻救援家鄉車禍傷患。「當時臺灣仍然處於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時代,而在中臺灣海線的家鄉,更屬於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鄉。鄉下地方酒後駕駛及機車車禍事件層出不窮,當時騎機車還沒有強制戴安全帽的規定,因此腦外傷及外傷重症的病人特別多。」

「如果這些等待手術危急的病人在自己家鄉得不到妥善醫治,往往要舟車勞頓的轉診到外地醫院,經常會錯失黃金救援時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童瑞年說,這種景象常常縈繞在他腦海中,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神經外科成為他專科志願的首選。

隨著醫院規模越來越大,童瑞年深感醫師陣容需要再擴增,以利提供更及時與更好的醫療服務,特地邀請與禮聘多位三總醫師南下駐診服務,並且持續添購新穎的醫療設備,希望海線民眾得到的醫療服務也能與大城市沒有差別。

對醫護團隊與行政人員來說,童醫院就像個大家庭,雖然工作忙碌,但是相互間支援協助不分你我;對海線鄉親而言,童醫院象徵著健康的燈塔,任何疾病都可以獲得醫治。童瑞年也以「視病猶親」的醫療精神來對待每個病人與家屬,時至今日,受過照護的病人或家屬,遇到他時都會熱情的攀談,醫病間的互動就像朋友一般,親切毫無隔閡。

這一步步的辛苦與真誠的付出,獲得病家的口耳相傳,奠定童醫院的名聲與地位,也是日後童綜合醫院一直秉持實踐深耕鄉里與在地關懷的核心精神。迄今,童綜合醫院仍不斷的省思如何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友善就醫環境,持續朝「民眾最信賴醫院」的目標持續努力;因此雖然現在童瑞年身為董事長,許多事務仍然親力親為,巡顧醫院的每個角落,親切問候病人與家屬,秉持著「童綜合醫院不是童家的醫院,而是大家的醫院」的服務信念,更希望這樣的醫療精神繼續傳承。

期許成為沙鹿「梅約診所」

有感於偏鄉地區重症患者無法獲得即時援助,童瑞年二○○一年接任「童綜合醫院」院長一職後,建制急重症照護準則,並組織完成急重症照護團隊,以求大幅改善海線民眾緊急救護需求;經過多年的努力,二○一○年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醫院評定為「重度級責任」醫院,不僅是當時獲得肯定的四家醫院之一,也是臺中縣的唯一。

擔任院長期間,童瑞年深切體認醫療國際化的重要性,自許要促使臺灣精湛的醫療實力走向國際,積極發展急重症醫療能力。童瑞年於二○○七年因應政府《醫療法》修改規定成立「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擔任董事長一職,並積極規畫醫院朝向國際化醫療中心的願景邁進。同年,為提供全世界任何兩地之間的國際醫療轉送,童綜合醫院成立國際醫療轉送中心,服務對象遍布全球各地,這項「國際醫療轉送服務」在二○○九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SNQ的肯定,截至二○一六年十月為止共服務近七百人次。

為了使醫院醫療品質符合國際標準,童瑞年從擔任院長時期,乃至於現任董事長一職,全力領導童綜合醫院通過三次JCI國際醫療評鑑認證,二○一六年也通過JCI|CCPC(美國臨床照護計畫認證)中的冠心症照護團隊的評鑑。

「持續接受國際標準的認證,是讓醫療品質達國際水準的重要步驟。」童瑞年說,未來除了秉持大哥童瑞欽「做中部海線地方鄉親最堅實的健康守護者」的理念外,也將持續「做弱勢族群最強的後盾」,給予實質幫助,達到全人醫療的目的,期許立足臺中港,胸懷亞太,放眼全球。

時至今日,童綜合醫院已是甚具規模的大型醫院,「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童瑞年說,醫院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曾遭遇許多挫折,例如中部醫院人才招募不易,需要花更高的成本及時間到北部延攬人才。北部醫院的發展機會多,醫療人員多數留在北部地區發展,願意來中部服務的寥寥無幾,尤其中部海線地區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延攬人才往往也要耗費更多心力。

發展經費受到限制也是挫折之一,為讓中部民眾能夠享有和北部醫院同樣先進的醫療技術及設備,就要投入更多的經費設置,私人醫院在籌措資金方面比較困難,礙於經費的限制,導致許多設備建設無法一次到位,就會感到十分挫折。

儘管如此,童瑞年不時以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發展過程自我期許,童綜合醫院雖然處於海線地區,但不斷積極發展醫療能力與技術,與時俱進地厚實醫療專業,冀望能夠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國內民眾,並擴及他國人民,實踐醫療無國界的精神。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童瑞年相信,只要努力,有一天,童綜合醫院也能成為中部海線地區的梅約醫學中心。

串連醫療與社會關懷服務

「不只追求醫療精進」,童瑞年說,創院之初理念就是要給予弱勢許多扶持,這個精神要一直延續下去,不論是社會公益或是救災事件的參與,童綜合醫院都盡心盡力。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中部地區嚴重受創,特別是東勢地區災情更是慘重,聯外交通與通訊完全中斷,當時童綜合醫院緊急派出救難醫護團隊,在第一時間抵達東勢地區,與農民醫院合作搶救瓦礫堆下奄奄一息的傷患,直昇機來回不斷載運患者回院急救,挽救許多垂危的性命,同時也捐助大量物資,解災民的燃眉之急。

二○○五年醫療人球新聞「邱小妹事件」,當時童綜合醫院一度占據各大媒體的版面。家住臺北的邱小妹妹因父親暴行導致腦部嚴重受創,輾轉送至童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搶救,最後雖仍傷重不治,不過此事件突顯童綜合醫院雖處於中部海線地區,但只要病患有需要,都會盡力醫治。許多北部的民眾之前不曾聽過童綜合醫院,也因這次事件認識了這家醫院。

時至今日,童綜合醫院隨時做好待命的準備,有需要就即刻成立醫療團隊投入救援,成就醫療無遠弗屆的目標。

除醫療本業之外,童家以父之名成立的「財團法人童傳盛文教基金會」,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回饋地方的精神也為鄰里盛讚。

童傳盛樂善好施,儘管當年經濟狀況不優渥,但對於鄰里間肯讀書的、想讀書的學生總是竭盡心力幫忙,參與社會公益事務更是不遺餘力,並且捐贈土地興建竹林國小,讓村裡的孩子不必走遠路上學。為延續童傳盛關懷教育、熱心公益的理念,一九九六年童傳盛辭世後,子女撙節喪葬費用於同年成立基金會,持續發揚先父的愛心。

童瑞年認為,透過非營利組織把醫院的照顧延伸到社區,在醫療之外,同步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多年來透過基金會的運作,整合社會的資源與政府的力量,推動慈善與社區服務,提供國中、高中及大學貧困優秀獎學金、提供因病而失能的身障者與老人居家服務、提供身障者社工專業個案管理服務,包含生活重建、轉銜輔導、家庭支持等。

另外,考量到部分身障者的家庭失去功能,無法妥善照顧身障者,基金會與臺中市政府合作辦理「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讓中低收入的身障者可以居住在機構內,獲得結合醫護、社工、復健、教保等跨專業的服務。

童傳盛文教基金會在地經營已將近二十年,除提供長者居家服務外,有感於偏鄉高齡者受限於交通與資訊之不便,二○一三年經臺中市政府委託,開辦「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定期巡迴服務」,於各地老人聚集之場所,就近提供社會福利宣導、福利服務及健康諮詢、健康促進、休閒文康育樂活動等各類服務,真正貼近並了解長者們的需求,盡可能補足偏鄉區域不足,適時將資訊引進長者居住的社區,落實各區各里皆能受到最好的服務。

基金會投入身心障礙者服務逾十年,由服務經驗的過程中,得知照顧者可能因長年照顧壓力而導致心力交瘁,希望能協助身心障礙者或照顧者認識與了解輔具可為生活帶來便利性,於二○一六年成立北區與海線輔具中心,藉此提供多元化輔具相關服務,協助身心障礙者認識與了解輔具對他們可能提供的幫助。

「從家庭到社區到機構,基金會的服務已能銜接病人出院後的多元照顧需求,逐步達成從醫院延伸服務至社區與家庭的理想。」童瑞年自我期許,持續為社區居民盡一份心力,大家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獲得醫療與生活的滿足,在地老化,頤養天年,「唯有醫療與社會關懷服務的結合,才能真正達到這個理想」。從醫師到醫院的管理者,童瑞年說,如果從頭來過,他依舊會選擇行醫之路,秉持助人救人使命,讓更多患者及家庭有重生的契機,是他最大的心願。

「現今醫療服務市場太小、健保制度及少子化等種種因素,臺灣醫療服務成長的限縮勢不可免,然而全球化及國際化的趨勢也開啟一扇希望之窗。」他對於後進有期待、有鼓勵,期待北醫的新生代能乘勢而起,努力開拓國際視野,朝世界級醫學研究發展,並將已具備生技、科技、資訊及管理等綜合能力的醫療服務業,發展成國際性的產業,再為臺灣醫療開拓出新的藍海,耀眼於國際。

本文經授權轉載字畝文化《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16個逆轉人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