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採掘「山金」的風華歲月,這裡曾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金銀島

2016-12-18 11:30

? 人氣

說到「金礦」,大家會聯想到西元1849年,美國舊金山點燃了全球最大的淘金熱潮(California Gold Rush),一夕間數十萬計的「尋金者」從世界各地湧入這個寧靜的加州小村落,舊金山一夜之間變成一個有教堂、學校、市集的繁華市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19世紀的淘金狂潮不僅席捲美洲,地處遠東的「福爾摩沙」島也隨之餘波盪漾。

西元1890年臺灣正著手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工程,築路工人在基隆河八堵一帶河階發現沙金。消息一傳開,曾前往美洲或澳洲工作、熟悉淘金的「黃金獵人」成群渡臺,當地民眾紛紛加入行列,從駐臺美籍記者James W. Davidson所出版的《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對當時情景的描述是:淘金者沿流排滿,難得有空位。小型簡陋的茅屋急速的臨時在沿河岸蓋起來,有些探金者憩於河中小艇內。

然而,沙金淘洗所得畢竟有限,再加上六、七月疫病流行、基隆河暴漲,眾多礦丁病斃、溺斃—有淘金客索性溯溪而上尋找礦源,在九份山頂「小金瓜露頭」發現了大量金礦,結束了不到三年的基隆河淘金潮,也開啟臺灣採掘「山金」的風華歲月。

聞風而來的採金者陸續發現附近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金瓜石等礦床—日治時期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採金設備與製煉技術,讓九份、金瓜石和武丹坑的黃金年產量可與內地(日语:内地/ないちNaichi一詞是該時期對日本本土的稱呼)產金量並駕齊驅,號稱「臺灣三大金山」。

豐沛的金礦讓瑞芳山城熱鬧起來,礦區生活的經濟富裕程度可說是全臺之首。「暗街仔」(現基山街)的公有商店街,販售民眾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雞鴨魚肉、蔬菜水果,舶來品琳瑯滿目。

街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礦工在夜間飲酒作樂,小小山城裡就有三十多家撞球場,二、三十家的酒家及「查某間」,夜裡燈火通明猶如不夜城。沿著「豎崎路」陡峭綿長的石階,就能通往北臺灣首家電影院「昇平戲院」,每月安排了二十天的歌仔戲與十天的電影,據說天天去都不會膩。

6
九份老街

挖礦的工作雖然辛苦又危險,但是在株式會社工作,不僅上下班準時,公司內還設有福利社,提供米糧等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可讓員工賒帳,下個月從薪資中扣除)—同為遠東最大礦區之一的「金瓜石地區」,因為健全的工作體系與穩定的生活節奏,逐漸發展成濃濃日式聚落。

3
黃金博物館

走訪「黃金博物館」(昔日台金公司辦公室)還能看見保存完整的日式宿舍群。興建在陡峭山坡的「黃金神社」雖然已經荒廢傾圮,從斑駁的鳥居、石燈與石柱,可以想像當年舉辦祭祀典禮的熱鬧光景。

當時為了招待裕仁天皇所興建的太子賓館,精緻的庭園造景、建築工藝,隨處可見日本文化的細膩精隨。

2
黃金神社遺蹟

在採礦的全盛時期,金瓜石共開鑿了九座總長度高達600多公里的坑道,幾乎可繞行臺灣一周。其中「本山五坑」是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坑道外保留了當年號稱「全東南亞最大動力」的壓風機,將坑外的新鮮空氣打入礦坑內,提供坑道內辛苦工作的礦工們生命安全的保障。

4
本山五坑

西元1905年金瓜石地區發現硫砷銅礦,遂轉型為銅礦產區,據說首次產出的銅礦超過47公噸,成為當時世界知名的銅山。

接續著在水湳洞地區建設選礦場,其中最知名的是濱海公路濂洞灣上方的十三層遺址(其實有十八層喔!),專門處理含金硫砷銅礦。形成以金瓜石採礦、水湳洞選煉的生產系統,金瓜石礦山生產隨之大增,一躍而成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淘金熱潮一路從基隆河畔潰堤至九份山城,往南襲捲金瓜石地區,最後往濱海延伸至水湳山城,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為了扭轉命運甘願天天冒著生命危險,戴上安全帽,手拎磺火燈,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地底深處,忍受高溫,長年暴露在土石崩落、粉塵爆炸的危險中。

這群生命的勇士,揮灑一個世紀的汗水與生命,成就了驚人的金礦產量,更讓臺灣成為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金銀島。

8
十三層遺址和陰陽海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造成通膨導致黃金交易減少。礦山在多年採挖後富礦脈愈難挖掘,開採成本不敷—絢爛的山城鉛華洗盡,逐漸回歸寧靜。

我們仍然可以在靜謐中,感受當年「黃金獵人」、「採礦工人」那股熱血與勇敢,猶如他們挖掘的「礦石」—在高溫高壓冷卻後淬煉成美麗的結晶。

5
金瓜石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勇者才敢做的黃金夢—水金九礦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