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華人血統就要認同中國文化?泰國華裔:我是泰國人,只是流著華人的血液

2016-12-12 17:31

? 人氣

在日本留學認識了許多外國留學生,其中跟泰國人特別投緣,談天過程中,意外得知幾位泰國友人皆有華人血統,非常驚訝,因為他們不像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國的華人會說華文。新加坡華人的身分證上甚至還印著Race:Chinese,談起中國與台灣相關的政治、歷史也能說得頭頭是道,相比之下,泰國華人從不曾說過我是華人或華僑,他們都說:我是泰國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泰國華人不會說華文?又為什麼他們不像東南亞他國的華人一樣自稱華裔?

歷史上,泰國政府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同化華人,實施排華及華文教育限制政策

1918年泰國政府頒布《暹羅民立學校法》以管理華校,三年後又頒布《暹羅強迫教育實施條例》,在1933至1935年間,就有共計300所華校因為不合條例被迫或是自動停辦,使得華文教育發展受到相當大的限制。之後,1938至1944年泰國鑾披汶政府實行親日排華的外交政策,並主張「唯泰主義」,禁止華文教育,當時全泰國的華校幾近全軍覆沒,唯一倖存的華校也改為泰校。華文教育的傳承,僅能由小班制(不超過七人)的家庭教師來延續。

1948年始,因泰國鑾披汶政府再度掌權,更嚴格的限制華校,例如小學華文課到四年級為止,一周不能超過10小時、不得提及中國習俗文化等條件,因此華文學校逐漸式微。1960年代,泰國政府頒布《發展國家教育方案》,推行七年制義務教育,並規定民辦的華校僅能開辦四年制小學,此方案導致泰國華文學校嚴重衰落,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從華校畢業後無法銜接升學制度,所以在越來越少學生到華校學習之下,華校的數量直線下降,華文教育當然也就衰退了。

1950、60年代正值泰國政府實施排華政策,同時,民間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華人把握泰國經濟命脈,而產生排華情緒,當地華人為求自保,大多主動放棄原來的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文作為新姓氏或是當地原有的姓氏,此後,因為姓名、語言、教育等都和其他泰國人無異,華人漸漸完全融入泰國社會。

現況?讓我們聽聽泰國學生怎麼說

我認識的五位泰國留學生皆有華人血統,大多是祖父母年輕時移民至泰國,但是他們對於從中國的何處遷徙的皆不甚清楚,而且父母大多完全不會說中文,連祖父母都只會聽、說中文,更不用提這一代的年輕人了。

在學校裡,不會有人在意你的祖先是泰國人、華人還是馬來人等。而當我問及他們對於華人過去在泰國的歷史是否感興趣時,五位泰國人的回答不盡相同。僅有一位認為這是跟自身有關的歷史,所以特別想了解;其中兩位表示華人的歷史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別人的故事,雖然有興趣,但是對他們來說跟讀馬來人等其他民族的歷史相同;其餘兩位甚至表示對華人的歷史不太有興趣。

從言談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華人在泰國的故事對於泰國這一代的華人來說,是非常遙遠、不是很切身的過去,談及此處時,他們又非常肯定的說了一次:我們是泰國人,只是流著華人的血液。

華文學習方面,五位都十分有興趣,也表示在泰國學習華文是當紅的趨勢,他們之中就有兩位正在學習華文,其中一位甚至還有輔修,但是學習的目的與祖先、血統多無關聯,主要是商業目的、華文使用者人數眾多,認為這個語言有用才是最大的誘因。

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泰國較少非常血腥暴力的排華政策,相反地,由於政策、教育等因素,迫使泰國華人幾乎放棄原來的身分及語言,讓華人跟泰國其他民族幾乎感到無異,至今,對泰國的年輕人來說,無論是什麼民族,都一樣是泰國人。

近年來,泰國對於華文教育已經放寬許多,但是在泰國年輕一代華人成長的環境中,無須使用華語,也並沒有因為華人血統受到任何差別待遇,無論是更好的或是更壞的,所以華人血統、祖籍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沒有太大的意義。

從一開始感到非常震驚到後來對泰國華人歷史多了一點了解後,發現民族認同與真正的血統可能不同,他們的想法是在成長環境下很自然而然形成的,當然就算成長環境相似,每一個人對身分、民族或是文化的認知、認同也不盡相同,就如同在寶島長大的我們從小學習華文、接受中華文化,對於民族的身分認同仍有許多歧異。

每個人對歷史、文化及語言等等的體悟與感受深淺不一,也因此形塑成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讓社會充滿不一樣的聲音,雖然完全消弭彼此認知間的差距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審視歷史與文化等,藉此在更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價值觀之下,就能用更寬廣包容的心胸去相處,減少衝突與誤會。而這個道理也能類推至與其他國家、民族的人互動的情況中,減少因為對截然不同文化的無知而感到害怕、排斥的狀況。

文/ 張育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留學觀察筆記:為什麼泰國華人不會說華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