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積?7大重要關鍵發現:進行「社會/情緒學習」,成績提高13%

2019-11-29 12:10

? 人氣

出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7年發表的《社會/情緒智能——福祉、連結與成功》研究報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發現:佩芮托兒所方案(Perry Preschool Program)是美國相當知名的社會情緒智能介入研究案,受試者皆為3∼4歲、智商低於85的孩子。他們接受專家指導社交技巧、與同儕合作,並且讓學者定期到自己的家中拜訪,協助親子提升互動。計畫共進行兩年,結束之後研究團隊仍持續追蹤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變化,一直到他們40歲。

結果顯示,這項介入研究對實驗組孩子的認知技能完全沒有持續性的效果,但是在社會和情緒智能的許多面向都看到持續進步,且效果延伸影響孩子長大後的許多生活層面,帶來正向回饋。

研究4. 社會/情緒智能較高,對自己、他人、社會都比較正面

出處:2011年美國心理系教授德爾拉克(Joseph Durlak)等學者探討社會/情緒智能對孩子的影響。

發現:研究者針對全球213份、涉及27萬名學生的研究,進行統合分析,證實社會情緒智能高的孩子,在課業表現、社交和管理情緒的技能、親社會行為、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例如自信心、對學校的向心力)、減少問題行為、和降低情緒困擾(焦慮、低潮)等六個面向上,都有顯著提升。

另外,研究也發現,儘管孩子的居住地點(來自都市或鄉村)和種族有別,效果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圖/《未來Family》提供
圖/《未來Family》提供

研究5. 「有效的」社會/情緒智能課程才有利孩子學習

出處:刊登於2015年美國《社會/情緒智能學習研究與實務手冊》(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Research and Practice)的文章,探討學習社會/情緒智能對孩子現在和未來的影響。

發現: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實施的好不好,也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研究者比對兩組參與SEL課程實施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實驗組學生的學業表現比控制組學生高出兩倍;在降低情緒困擾和問題行為方面,實驗組學生降低的程度也比控制組多出兩倍。

研究6. 有助克服高壓,降低表現失常機率

出處:2011年南非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Cape Town)心理系教授克隆比(David Crombie)和其他學者共同研究情緒管理對運動員的影響。

發現:學者將南非板球隊隊員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球員參加為期10堂、每次3小時的情緒管理工作坊。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球員在賽場上面對高壓時,依然可以展現平時的好表現。

研究7. 學習期間不論長、短,對孩子都有效果

出處:2010年刊登於《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文章,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系教授哈福瑞(Neil Humphrey)和研究團隊探討短期幼兒社會/情緒智能介入的研究。

發現:雖然學界偏向認為長期的社會情緒課程效果更好,但是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短期的社會/情緒智能介入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效。

研究者針對英國37所小學、共253位6∼11歲的孩子進行研究,其中159位學生每週參加45分鐘的社會/情緒小組課程,共進行7週。和控制組相比,這群孩子的社會/情緒智能在課程結束後有明顯進步,而且效果持續維持7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11月號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