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北有座民防史蹟,要被拆了嗎?多少兩岸對峙的歷史,就要找不到足跡…

2016-12-17 08:00

? 人氣

台北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台北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對於住在台灣的民眾來說,每年實施的萬安防空演習應該不陌生。其實,這種民防的防空演習,應該是兩岸對峙下的一種時代記憶,原本就是台北城市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大家知道嗎?在郝市府時代花了好幾億要在圓山蓋的城市博物館園區,卻要將這些民防歷史拆毀蓋出華麗的入口意象,還要把重要的民防坑道內部毀去做成一堆投影設備的展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許很少人知道,戰後台北的民防中樞,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在圓山地區,因此這邊有一個可以供市府各單位進駐的民防坑道與民防指揮中心,旁邊還有一棟現在是台北電台的建築,就是「民防電台」。在郝市府時代的規劃,民防電台要拆光光做成城市博物館入口意象(理由當然是這棟樓防震係數不夠之類的),至於民防坑道則被拆光內部開始策展。

台北電台的前身「民防電台」。(圖/前衛出版提供)
台北電台的前身「民防電台」。(圖/前衛出版提供)

民防電台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說到北美館對面那棟有著中華風外觀的建物,大家應該就知道。這座電台,是由虞曰鎮建築師所設計(被拆除的台大人類系洞洞館同一位建築師),其興建源由其實與民防體系關係很大,因為台北電台前身就是民防電台啊!小時候很多民眾去圓山動物園後,便會進入它的一樓找吃的,記得當時內部好像有賣吃的東西呢。

台北電台。(圖/前衛出版提供)
台北電台。(圖/前衛出版提供)

這座電台建築,幾乎可以說老台北人對於圓山動物園最後的紀念了。因為整個圓山動物園被毀得差不多而沒什麼痕跡,只剩下這個建築還有些連結。此電台前身為台北的民防電台,與周邊的民防指揮中心與坑道根本就是一體的。

這座電台的內部有個演藝廳,旁邊還有音控的房間,整個很古老的感覺。而其外面,還擺放很多金鐘獎的獎座,上面還寫著民防電台呢!

台北電台的演藝廳外,擺放很多金鐘獎的獎座,上面還寫著民防電台呢。(圖/前衛出版提供)
台北電台的演藝廳外,擺放很多金鐘獎的獎座,上面還寫著民防電台呢。(圖/前衛出版提供)

而圓山除了民防電台外,還有民防坑道。小時候到兒童樂園玩,我就一直很好奇這邊的山壁邊有些鐵門的用途,而且猜測八成是軍事坑道。

位於圓山的民防坑道有著許多的鐵門出入口。(圖/前衛出版提供)
位於圓山的民防坑道有著許多的鐵門出入口。(圖/前衛出版提供)
位於圓山的民防坑道有著許多的鐵門出入口。(圖/前衛出版提供)
位於圓山的民防坑道有著許多的鐵門出入口。(圖/前衛出版提供)

這個謎誘惑了我好多年,原本聽說郝市府時代台北市文化局要把這個圓山坑道登錄為歷史建築或古蹟,未來將成為城市博物館的展廳一部份,實在令人高興。但是,後來才知道,裡面的遺跡都被清空清光光了,連這個古老指揮中心的這些東西,通通都被拆掉。這到底在幹什麼呢?城市博物館都在做「贗品」的展示嗎?

這個坑道的歷史到底如何?其實還有很多謎。依照中廣新聞的描述:「圓山坑道過去是台北市政府圓山戰時指揮所,長度約有115m,坑道隱蔽在兒育中心的圓山山腹內」、「1950年代時,台北市圓山西緩坡為台北美軍招待所及美軍顧問團的所在地,圓山南側則設置大鵬劇校、眷村及憲兵隊等,因為西側及東側山頂下的軍事、防空、避難等需求,當時分別建置了要塞坑道及圓山坑道,圓山坑道北端曾由警備總部作為戰時指揮所,南側則為台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

然而,其他的報紙新聞則寫得繪聲繪影,有會勘委員說這是蓋於日本時代二戰末期,所以已經七十幾年。有人說老蔣總統進來過,有人說裡面藏黃金。

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其實,依照戰後的接收報告與日軍當年的記錄,均沒有找到圓山地區日軍坑道相關的文件。但這並不表示這個坑道就不是二戰時蓋的,只是沒有明證。而依據之前的調查報告,似乎可以確定西側的要塞坑道有紅磚結構,應該有可能是二戰的戰跡;但是東側,也就是兒童樂園這邊,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側的則比較新。

目前狀況肯定是戰後所蓋,只不過不確定戰後的工程是在日本時代挖的坑道基礎上續挖,還是全新施工。另外,此坑道的運作,也可透過一些記錄加以復原。依照文化局的資料,東側的圓山坑道,「北端曾由警備總部作為戰時指揮所,南側則為台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顯然有兩個單位使用。

關於圓山坑道的一些資料,報紙多有斷續的報導。像是1971年12月9日,內政部防空視察組張詩源等六人,曾對市府的防空防護措施及設施檢查並點驗防護團。視察團除了聽取市府各單位的防空防護戰備檢查工作報告外,還前往圓山民防指導部。因此,早於1971年時,這個圓山坑道作為防空民防用的功能便已經存在。

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民防坑道內部。(圖/前衛出版提供)

不過,另一個問題是,到底誰進過這個坑道?據查,1979年5月16日的「萬安二號」軍民聯合防空演習中,行政院長孫運璿、參謀總長宋長志、副參謀總長馬安瀾、警備總司令汪敬熙、台北市長李登輝和警政署長孔令晟等,曾一起前往圓山民防管制中心觀看發布警急警報狀況。所以說,李登輝、孫運璿都進去過!

此外,1990 年6月18日的「萬安十三號」防空演習,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及警備總司令周仲南上將、台北市代市長黃大洲、市議長陳健治、市警局長廖兆祥等人,也在圓山民防管制中心聽取簡報,發放演習警報。所以看起來,萬安演習時,參謀總長、警備總司令與台北市長,似乎都會進入這個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因此真要查起,問問歷屆台北市長就知道內部的運作狀況!

當然,在我們陷入僵局,不知這個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用到哪一年時,「扁維拉」就會出場救援了!

一則【1996-03-09/聯合報/13版/焦點】記者董智森的報導:

「台北市長陳水扁昨天檢查市府圓山及外雙溪指揮所,發現兩處指揮所電話線不通,憤怒的說:『我不成了啞巴市長了?』他認為中共演習,市民應有憂患意識,而對付中共最重要的是全民精神動員。」

「圓山指揮所即為民防管制中心,僅有卅五坪,為戰爭時短期應變之用」

「陳水扁在祕書室動員室主任陳炳士陪同下檢視圓山指揮所,其中有一道鐵門阻絕,看守人員表示為海岸巡防部借用為指揮所,陳水扁光火,表示海巡部雖承警備總部而來,但從前警總可命令台北市長,現在不行,應要求海巡部歸還市產,看守人員為難的表示會和海巡部協調。陳水扁隨後試撥兩線電話,先撥5928380那線,發現不通,不滿的表示這怎麼對外指揮呢?陳炳王等解釋,電話常被偷打,有次一個月電話費五千多元,所以後來就停掉了,陳水扁說,被偷撥的事是管理問題,應可改善。」

所以依照當時的新聞報導,阿扁當市長時進去過!而且還發飆說他變成「啞巴市長」。 照這麼看,這個坑道用到1996還在用是毫無疑問。

不過,在1998年10月1日時的聯合報報導,則指出「台北市民防管制中心昨天啟用,市長陳水扁前往巡視時,強調平常重於戰時的重要性,他呼籲大家要有敵我觀念及憂患意識。」「中心主任黃柏霖簡報,過去民防中心在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山洞內,天然背高不足、平時遊客如織,加上隱密性不足,下雨還會漏水,工作環境不良,所以在民國八十年於福山山麓下,將原有八座防空洞挖成四座隧道,且在洞口興建行政大樓,另配有電子及核生化設備,更充實預警設備,大幅提高整體防情功能。」

這麼看來,新的台北市民防管制中心於1998年前後時,大概就取代了圓山坑道的民防指揮中心功能。

民防指揮中心內有關台北市各地的防空警報器配置表。(圖/前衛出版提供)
民防指揮中心內有關台北市各地的防空警報器配置表。(圖/前衛出版提供)

那麼,這座圓山民防坑道功成身退後,還沒被「大整理前」的狀況又是怎樣呢?如果,我們從南側進入,可以看出這個大洞應該是屬於舊的警總使用,亦即阿扁時代變成海岸巡防部借用為指揮所之處。入口這邊的洞比較大,感覺是後來又增建的部分,因為整個洞的施做與主體山洞並不一樣。

到了坑道的中央部分,這個就是最長,有超過一百公尺的這段。這裡中間有個與外相接的入口,設有可以由內往外看來者的孔洞,而鐵門也都是如海軍艦船上那種大門,還有橡膠塞,根本就是可以防水啊!

到這個主體坑道的末端,兩側牆上有U形掛勾,應該就是吊掛吊床用的,這整個設計非常海軍艦艇風。不過這些在城市博物館展示時大概都要GG了。

與這個坑道呈現九十度交角的,是另外一長條構造不太一樣,狀況較差的坑道。這一大條有一側可以通到中山北路側,就是在中山橋頭。而此坑道內,還有萬安演習指揮部的牌子留著呢!

而在上述九十度交角處,有個樓梯可以下到更下一層,這邊就是早年李登輝、黃大洲或陳水扁會進來,察看市內防空警報發佈狀況的地方。牆上有個日曆掛著民國88年6月12日,依照推算,這不就是「萬安二十二號」演習那一年?

不過,據查,這年的萬安二十二號演習是在6月2日清晨5時舉行,似乎與牆上的日期不太一樣。而且依照報紙的報導,當時市長已經是馬英九,但他有沒有進到圓山的洞內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一切已經來不及了,聽說這些遺跡都已經被拆光光了。

停在民國88年6月12日的牆上行事曆。(圖/前衛出版提供)
停在民國88年6月12日的牆上行事曆。(圖/前衛出版提供)

原本,這整個圓山地區的民防史蹟,都會跟著好幾億的城市博物館計畫而被拆除殆盡,但柯文哲市長上任後,發現城市博物館是個很可怕的燒錢計畫,於是全面喊停,才讓已經規劃一半的民防坑道展示叫停,連曾為民防電台的台北電台拆除也暫緩。不過,叫停後的圓山地區民防史蹟,會面臨怎樣的未來,是繼續被塵封,或者有更貼切的規劃,則都屬未定了。

作者介紹│洪致文

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為台灣鐵道史、鐵道文化、台灣航空史、都市發展、都市地景、戰爭遺跡、文化資產、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台灣氣象史……等。著有鐵道與氣象相關書籍十餘種,其中《台灣鐵道傳奇》(時報出版)曾獲得1992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1993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台灣鐵道印象》(南天出版)曾榮獲1998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之人文類推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前衛出版《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原標題:圓山的台北民防史蹟快要G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