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還原車諾比事件:每個角色都有對應人物,配樂在核電廠錄音...這部電視劇揭開當年被埋沒的慘痛歷史

2019-11-11 14:55

? 人氣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2.jpg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

核電廠爆炸,燃起熾烈大火,Ihre以歐洲最大升降機,高掛燈光模擬火勢,他解釋:「那不是正常火的顏色,它有一些綠色在其中,那是為了擺脫浪漫溫暖的火光,讓它看起來更毒。」他亦試圖以閃爍光感,傳達被輻射層層包圍:「我們想表現出世界更加動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一般電影中,我們不會讓畫面中的陽光、燈光過曝,但我們想讓人們感受到,角色在烈焰的曝曬下,就如同被放射性輻射灼傷。」Ihre表示,他留心太陽進出雲層的光影變化,使日光燈管閃爍,進而改變曝光程度。

3D建模解構核電廠,實際打造內部空間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3.jpg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

車諾比核電廠結合實景拍攝,與電影製片場棚內搭建,藝術總監Luke Hull與他的團隊先研究俄羅斯庫爾斯克(Kursk)核電廠,其設計與車諾比核電廠相似,並依此製作3D建模,同時比對主要拍攝地立陶宛伊格納利納(Ignalina)核電廠,找到要建立的目標。

「我們建造了爆炸後的反應堆,被毀的幫浦裝置、備用倉庫及發電廠相關設備,我們還建造了地理位置上正確的礦山。」Hull說明,美術團隊在製片廠重建爆炸後的發電廠,其餘場景則在伊格納利納(Ignalina)核電廠取景完成。

「許多鋼筋混凝土和管線,所有部件都重複相同的結構。」Hull解釋,他們藉由建立基礎設施,連結各個場景,讓畫面看起來都像是車諾比核電廠內的房間:「工廠有不同的區域:設備室、管道室、控制室。進入核心區域後,它變得更重且堅固,然後在核心層以下,管線就像發電廠的血管系統。」

深入歷史錯誤與人心,譜曲恐怖「核」音樂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4.jpg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

「我認為將這個故事重述,並且永不遺忘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才能不斷學習那裡曾發生的錯誤。 」

——《核爆家園》配樂師 Hildur Guðnadóttir

「想像一下對輻射的恐懼,和對自己所處空間的恐懼會是什麼感覺。」配樂師Hildur Guðnadóttir道,她認為車諾比核事故不需要戲劇化的音樂加強,因為故事本身就是個戲劇性的事件,反而是從災難事件及無形廣泛的核輻射著墨,強化驚悚氛圍。

「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尊重逝世的人們,和經歷過這場事故的人們。」Guðnadóttir坦言,她親自走一趟核電廠,錄下聲音,感受環境,嘗試捕捉現實中可能有的情緒:「感覺這是與核電廠合作最尊重的方式。我只是先聽了它要說的內容,然後從那裡開始解釋它。」

「我們採用的方法是非常誠實和直接的。」Guðnadóttir解釋,她試圖展現兩個面向,一是恐懼,Guðnadóttir說明:「輻射是一種非常沉重卻無聲的物質,我覺得需要以真實的元素表現配樂。」透過核電廠反應堆的聲音,與迴盪在廠內的回聲,試圖勾起人們恐怖神經;另一則是人為的悲劇與錯誤,她以自己的感受與樂法詮釋情感。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5.jpeg
(圖/影製所 DC Film School)

「把事情做好,要一直抱持的信念是,盡你所能地挑戰影片製作高度。」

——《核爆家園》導演 Johan Renck

導演Johan Renck擔起《核爆家園》的沉重議題,追求每個製作環節的真實度。他認為追求作品的高度,並不是設法找到簡單的方法完成影片:「電影攝製是一個龐大而繁瑣的野獸,您必須絞盡腦汁克服它,這樣的做法不是為了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而是要一路提高賭注和門檻。」

文/林君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DC FILM SCHOOL影製所。(原標題:《核爆家園》真實還原車諾比事件,以3D建模重現核電廠原貌)

責任編輯 / 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