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機場拆除後,那麼大的空地怎麼辦?都市規劃作家建議,參考德國經驗吧!

2016-12-18 08:00

? 人氣

此外,新住宅開發本就是敏感的議題,合宜住宅之外的一般住宅,是否會成為無助於解決房價問題的豪宅?也易落為一般大眾的話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頭來看臺北。

都發局所提的松機地區再生計畫中,「大尺度河岸生態開放空間」應是最無爭議、最符合基隆河南岸現有狀態的土地使用方式;至於「產業發展儲備用地」、「商業與住宅區域規劃」呢?市府應有必要進一步向市民解釋箇中原因。

畢竟,沿基隆河北岸,橫跨北投、士林、內湖與南港等地區,早已有發展中的「臺北科技走廊」,為何還需要在城市核心區的東北隅,設置一塊偌大的產業用地?而怎麼樣的產業才是其發展的目標?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曾主張「北臺產業帶」的整體發展,「臺北矽谷的真正形成,必須貫穿北北基桃到竹北」。

所以,實在沒有必要在產業發達的臺北市錦上添花了。

臺北的人口密度遠高於柏林,將松機用地撥一部分做住商開發,或許合情合理。然而,住商開發的正當化,能不能讓市民感受到更切身相關的理由?

建築老舊擁擠、缺乏公園綠地的臺北市中心需要都市更新,廢除後的松山機場,或許適宜作為都更的遷建住宅用地。如此一來,部分人口被移往市區東北隅,更接近臺北科技走廊,民眾的總通勤里程數因而能夠減少,市中心也可藉此機會多設置開放空間。

臺北人也像柏林人一樣值得擁有更大的開放空間,住宅開發的必要性則大於產業用地的需求。

如此,我們可以想像,松山機場用地,應簡單分為南北兩半即可:

以往東拉直的民族東路為界,南半部作為既有市區的北擴,進行住商開發與舊市區更新戶安置等規劃,原機場航廈則可進行以創新產業為導向的再利用。

北半部則應與花博園區(圓山公園、美術公園、新生公園及大佳河濱公園)一併規劃,形成位於基隆河南岸、巨大的「中央公園」,為臺北人打造真正的休閒天堂。

作者|邱秉瑜

臺北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空間規劃碩士,畢業於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去過北京與里昂交換學生。歷任工程顧問公司策劃分析師、臺北市政府聘用規劃師。

大學時期利用交換學生的機會,一個人揹著背包,完成貫穿七省市的中國內陸大縱走、跨越五國的西歐南歐半環遊,眼界大開之餘,對「城市」產生濃厚興趣,進而立志以此為業。現為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公共政策專欄作家,致力於援引國際案例,提倡臺灣都市議題的新思潮。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方寸文創《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