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該拆嗎?都市規劃作家,列8點呼籲:不如先改建成立法院吧!

2016-12-07 15:00

? 人氣

a
為反對入侵伊拉克,和平反戰人士曾在倫敦的國會廣場紮營抗議九年。(圖/方寸文創提供)

中正紀念堂改為國會議事堂 發展國會觀光

倫敦的國會廣場,剛好是馬路中央的一座孤島,又遠離一般民宅,就算被抗議人士長期占據也不影響交通及居民。英國政治實權握於下議院議員手中,抗議人士在此發聲,也是找對了正確對象施壓。況且,利用附近的大笨鐘、西敏寺所引來的國際觀光客,抗議還可提高能見度,加強政治施壓力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臺灣的立法院要遷址,臺北還有沒有任何地方,符合以下這些條件?

一、 位置適中,可讓國會議員便於開會辦公。
二、 面積夠大,可容納上萬民眾的抗議集會。
三、 與民宅、學校或醫院有一定距離。
四、 目前功能弱化,可另覓他處替代。
五、 最好有現成的地標性宏偉建築,不必再大興土木。

中正紀念堂,正是這樣難得的一塊地方!

中正紀念堂主建築可整建或重建為「國會議事堂」及國會相關機構所在,園區全區改稱為「國會公園」,主建築、自由廣場牌樓、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所圍合的廣場則稱為「國會廣場」,平時仍用作市民休憩空間,抗議時亦為理想的集會場所。原本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及所屬文物,則可併入桃園市大溪區慈湖的「兩蔣文化園區」。

國會的新址,若能選在目前的中正紀念堂用地,至少具備3大意義:

一、 國會座落於大型公園內,其左方(國家戲劇院)、右方(國家音樂廳)及前方(國家圖書館)各有一座文化設施,象徵著國家對休閒生活與藝術文化的重視。

二、 該地從日治時期便闢為軍營,後來成為政治領袖紀念建築,經歷過學生的靜坐,如今成為民選國會所在,代表著人民擺脫威權、自立自治的時代來臨。

三、 該地本來即為觀光名勝,可運用此地展現臺灣公民社會力量,於國際社會營造出更正面的形象。

也許有人會問,萬一抗議集會干擾在國家圖書館「K書」的人怎麼辦?嚴格來說,國圖的使命,應該是收藏國內的所有出版物並供人查閱研究之用,那些並非研讀館藏物的訪客,應可另覓他處用功。

又或許有人會說,遷走中正紀念堂會造成國際觀光客的流失!這是在所難免,因為蔣介石文物、儀隊交接這兩大亮點不見了,但仍有人會來欣賞宏偉的建築,而且別忘了,我們還可以效法位於柏林的德國國會(Bundestag),發展「國會觀光」來重新吸引遊客。

「威權過往」與「民主未來」,臺灣人該如何在兩者間抉擇,又希望以哪一種姿態被國際看見,答案難道還不明顯嗎?就從國會遷址、取代現有的中正紀念堂開始。

a
「威權過往」與「民主未來」,臺灣人該如何在兩者間抉擇,又希望以哪一種姿態被國際看見,答案難道還不明顯嗎?(圖/方寸文創提供)

作者|邱秉瑜

臺北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空間規劃碩士,畢業於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去過北京與里昂交換學生。歷任工程顧問公司策劃分析師、臺北市政府聘用規劃師。

大學時期利用交換學生的機會,一個人揹著背包,完成貫穿七省市的中國內陸大縱走、跨越五國的西歐南歐半環遊,眼界大開之餘,對「城市」產生濃厚興趣,進而立志以此為業。現為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公共政策專欄作家,致力於援引國際案例,提倡臺灣都市議題的新思潮。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方寸文創《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