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遲遲無法通過同性婚姻?同運人士分析:打破迂腐的家庭倫理是關鍵

2016-11-18 16:19

? 人氣

同性婚姻是否該合法化?這個議題在台灣一直有著十分激烈的爭論,同志運動者呂欣潔於今年七月曾撰文發表過討論同性婚姻的文章,其內容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CNN在美國國慶的今日,以大篇幅報導台灣非常有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政治實體,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國際上注意到台灣進步的同志運動,在2014年紐約時報就曾報導台灣的同志遊行相關活動,並以「台灣是亞洲同志運動的燈塔」作為標題,大幅報導台灣在性別平等上的進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從2012年開始參與國際的同志人權倡議工作,每每出國報告台灣現況,總引起一聲聲的驚呼。台灣,這個在國際上難以發聲的「國家」,許多人只知道台灣和中國好像「有點處不來」,或是時常把我們跟泰國搞混,但卻不知道,台灣早已在沒有參與許多國際組織的狀態下,鴨子划水的努力讓公民社會更加的進步,也因此對台灣印象深刻。

許多西方分析台灣為什麼會成為相對同志友善的國家,時常會把台灣的民主制度與佛道教的兼容並蓄納入思考,因為許多國家的同志運動,在一步步改變社會歧視制度的辛苦道路上,所面對到的多是保守的宗教勢力對於多元家庭的反對聲音,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歷史上對同志都相當的不友善,也是社會不贊成同志婚姻的重大原因。

然而,在台灣的傳統宗教,其實對同志是相對友善的,在宗教的教義上,佛道教並沒有明白禁止同性性行為,或同性之間產生愛情,而佛道教就佔了台灣將近九成五的宗教信仰人口,這代表著多數人,並不會因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反對同性戀。

CNN報導中提及,有75%的台灣基督徒反對同性婚姻,比例遠高於其他的佛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但其實只佔5%的基督教人口,計算起來約其中有86萬人不支持同性婚姻,為什麼卻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去阻擋超過半數支持的同性婚姻法案呢?依照歐美已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前例,超過50%以上的支持率,其實早就能夠改變國會議員的態度,讓立法者重視議題,放上討論議程中,進而推動法案過關。

但在台灣,卻有別於其他國家的例子,所以才會發生,紐約時報、CNN以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都認為台灣會很快地通過婚姻平權法案,時至今日都只聞樓梯響,我認為,除了反對宗教與跨國的反同勢力串連之外,台灣的儒家思想與注重家庭倫理的價值觀,更是影響婚姻平權進程的重要關鍵。

注重家庭觀念,完成父母期待,是華人世界難以斬斷的傳統價值觀,較為注重個人主義的歐美國家,在同志運動的進程上,時常透過「出櫃」來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同志的存在」,我認為這個方法的原始邏輯和「罷工」是很相似的──「罷工」就是為了讓資方和第三方(如:乘客、病患、顧客等)感到不便,因而意識到勞工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勞工的勞動條件。「出櫃」或許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訝、有時甚至會不舒服,但也因此意識到,同志就在你身邊。之前曾聽聞一個美國的活動叫「出櫃日」,是邀請所有同志朋友在同一天從工作崗位上請假,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同志同樣也貢獻了多少的勞動力給整體的社會,進而認同支持同志群益的爭取。

但類似的活動,在台灣是非常難以進行的。直至2016年的今天,透過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我們這個世代才真正的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證了團結罷工是可能成功的,也因為空服員們不論外型、談吐、社會地位等等的運動資本是比一般勞工高,論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也都較強,因而能夠吸引媒體的關注,才能進一步將理念傳播,吸引支持。

然而同志是能夠被隱藏的,每一個個人在家庭、職場上,如果不出聲,旁人相當難以知道你的性少數身份,如果個體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強化自身的論述,與學習應對周邊社會歧視的技能,「出櫃」這件事情將會成為微小的個人面對龐大的家庭與社會結構,就像我們很難期待一個受壓迫的勞工站出來對抗壓迫他的大財團一樣。所以和罷工一樣,成功優秀的同志、外表亮麗的同志,因為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本,出櫃,便成為一個相對而言沒那麼困難的事,但這絕對不等於這個社會已然改變,而是再次地印證出,要好好做一個人,便要有足夠的資本才行。

所以我們必須讓弱勢者團結起來,要翻轉同志處境與推動婚姻平權,不能只期待把西方模式套用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要讓每個微小的同志個人願意「出櫃」,讓更多人體會到同志是你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必須建構更完整的資源體系,也必須同時推動公民社會與民主社會的進步,讓台灣的親子關係翻轉,不再全然地以父母為尊,脫離威權的掌控,改變孩子的存在是為了完成父母期待的傳統觀念,也必須讓家庭中的母親掙脫「孩子就是我的成就」的處境,許多同志的家庭壓迫便是來自於母親所面對夫家的「你怎麼不會教小孩」的指責。唯有把這環環相扣的社會處境一一解套,同志孩子才有可能踏出櫃子,讓同志成為一件日常之事。

文/呂欣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欣潔想想】台灣婚姻平權未來──團結改變儒家與傳統家庭價值威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