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往好處想,對現實有幫助嗎?一個心理學實驗,揭「正向思考」背後最可怕真相

2016-11-16 18:04

? 人氣

即使面臨極端困境,樂觀似乎仍穩占上風。2008年,正當嚴重的經濟衰退時期,百事可樂開始對全美消費者展開一項意見調查,屬於該公司「百事樂觀計畫」的一部分。在2010年,接受意見調查的人當中,有94%覺得「要創造出對世界產生正向衝擊的新點子,樂觀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幾乎四分之三的受測者報告顯示,「在不確定的年代裡,他們期待出現最好的情況」。而且超過90%的人說:「他們相信,要將社會推往正面的方向,最具有衝擊力的是樂觀心態。」到了2013年,有些觀察家開始譴責美國夢已死以及美國的樂觀主義,但是同年由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贊助的調查發現,73%的美國人把生活視為「杯子半滿」,79%的人覺得美國夢還存在。另一項蓋洛普的調查發現,69%的受測者對於自己在2013年的展望抱持「樂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對樂觀的崇拜,不是最近才流行的,也不只限於美國,早在世界文學裡就占有一席之地,從羅馬帝國的君主奧里略(「多想一想生命之美」),到塞繆爾‧約翰生(「凡事往好的一面看的習慣,比年收入1000英鎊還有價值」),再到兒童文學作家蘇斯博士(「遇到狀況,別擔憂,別發愁。繼續往前行,你也會走出坦途。」)但是,美國人在傳統上似乎特別偏愛樂觀的看法。「悲觀從來不會贏得戰爭,」艾森豪總統曾經這麼說。諧星卓別林也同樣站在正向思考這一邊,聲稱:「如果你低頭往下看,將永遠不會發現彩虹。」

這種對樂觀力量的信心,奠基於一個單純的想法:藉由展望未來,我們就能堅持下去,在現階段竭盡所能。而且,如果我們往前看,似乎也只能正向的思考。否則還能怎麼辦?不斷想著自己有多倒楣、多悲慘嗎?那樣做能激勵自己嗎?就像網路上(以及T恤上)常常流傳的一句話:「夢想,希望,實踐。」

崇拜樂觀如此盛行,令人不免覺得,在一個機構或團體裡哪怕只是表達出稍微負面的言論,都會有風險。如果你在工作場合採取實際的觀點,通常會被貼上「專潑冷水」或是「掃興鬼」的標籤。電影和電視劇製作人往往不敢碰觸悲劇主題和悲傷的結局,害怕被批評「太過黑暗」,倒了觀眾的胃口。依此類推,政客如果去質疑樂觀遠景,或是被當成打破傳統樂觀進取態度的人,又有什麼好處?

身為年紀稍長才來到美國的德國人,我剛開始就嚇了一跳,美國重視正向思考的程度真的超出歐洲許多。在德國,如果你問某人過得怎樣,通常會得到一個坦白的答案,像是「我昨晚睡得不好」,或是「我的小狗生病了,讓我很擔憂」。在美國,我發現人們只會說:「我很好。」即使他們顯然心事重重。另外我也注意到,當有人違反了不成文的正向潛規則時,大家會覺得刺耳。1986年,我在費城做博士後研究,有一位教授就告訴我說,她曾經在一場教職員會議的發言裡,帶到生活的一些困難,結果被同事們狠狠批評一頓,說她在專業場合中太過「負面」。話中暗示她要把負面態度藏在心裡,以免影響別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