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Apple模式創業反而不會成功?Apple不能當創業典範的3個原因!

2016-11-07 16:10

? 人氣

Steve Jobs對於創新趨勢有獨到見解,能夠精準預測消費者需求,使Apple能夠一再推出讓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產品。但這樣的模式,是否適用於每個新創公司,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蘋果零售營運副總裁Ron Johnson於2011年跳槽到美國大型連鎖百貨J.C. Penney擔任執行長,僅任職17個月便被解雇。離開J.C. Penney後,Ron在與美國知名媒體Fast Company的訪談中,談到自己在J.C. Penney所犯的錯誤。其中兩個就是「J.C. Penney並非Apple」和「有些決策只仰賴直覺是不夠的」。

根據過往在Apple的成功經驗,使Ron只依據自己的直覺和過去經驗做決策。其中一個受到批評的例子就是,當Ron推行取消折扣策略時,有同事建議在實施前先做市場調查,收集客戶對這個策略的反應,Ron回應「我們在Apple都不做這種市場測試」並執意實施。種種錯誤決策及不聆聽客戶的聲音,導致Ron任職後次年營收衰退超過兩成,相當於一年減少超過40億美元的營收。

Steve Jobs敏銳的市場直覺,在消費者意識到前就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請記得,並非每一個人都是Steve Jobs。對於一個新創事業來說,從無到有建構出產品或服務,事先了解市場及消費者需求是很重要的。況且,單純依賴直覺、經驗、及假想出來的需求做決策,風險是很高的,就如同市場消費者用超過40億美元營收的代價為Ron和J.C. Penney上了一課一樣昂貴。

3. 為提升效率而讓員工只專注在單一任務,卻可能限制了無限的創新

前Apple員工、現任數位內容公司Inkling執行長Matt MacInnis分享過去在Apple工作的經驗,指出專案計畫決策權通常掌握在高層。要執行什麼專案、達成什麼目標,全都由管理階層決定。每個專案都被分割成很多個小任務,分派給不同的人,目的是讓每個人只負責固定的任務,透過專注在單一任務的執行來增加效率。

這樣的專案管理,好處是每個員工都有一個清楚的目標,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缺點是這樣的做法不鼓勵員工思考,希望員工將所有注意力只專注在被指派的任務。執行專案的員工,只負責專案的一小部分,很少人能看到專案的全貌,就更別提能夠加入自己的想法。

對新創事業來說,成功往往來自許多創新的點子,透過團隊一起討論、思考發掘市場機會。為專案設定明確的目標固然重要,但團隊的發想及討論,卻是很多新創事業不可或缺的過程,也是新創公司對每個員工的期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