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業務員最不想要你聽的課:專家告訴你,為什麼保險千萬不該「照預算規劃」?

2019-10-22 10:10

? 人氣

以住院的例子來說,當治療疾病的醫療行為必須住院,有投保醫療保險的病患就可以由理賠金來支付住院費,由一般健保病房升等為單人房,獲得較好的休養環境。再論自費醫材,若骨折時需要鋼板固定骨頭,健保給付的傳統不鏽鋼鋼板需要鎖在骨頭上,粉碎性骨折或骨質酥鬆的老人家就不適合,而鈦合金的互鎖式鋼板則可以透過醫療保險的給付,不但可以大幅縮短復原時間,也不需要再開刀拔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買保險作為理財工具,真的適合自己嗎?

至於第二種小資族,喜愛購買各式各樣的保險作為理財工具,在鋒哥眼中是最容易被保險業務員推銷買下大量罐頭保單的對象。

「錢太多的人是適合去買儲蓄的」鋒哥說,「買保險節稅,是有效益的。」

但對於小資族來說,為了存錢而買儲蓄險,其實承擔更多風險。例如 30 歲的月光族希望強迫自己儲蓄而購買儲蓄險,但因繳不出保費而造成的違約、解約機率很高,不僅存不到錢,還有損失本金的風險。

另外,因為覺得儲蓄險利率較銀行定存高的人,則陷入了預定利率的謊言中,儲蓄險中所列的三種利率其實都和實際報酬率無關,按照解約金表上計算才算得出來,而其中高於銀行利率的保單,只有美元的儲蓄險保單,但所承擔的匯率風險,又比銀行儲蓄來得高。

從需求面來考量,才是買保險的重要真諦

從需求面來考量,才是買保險的重要真諦
預算有限的小資族,才最應該落實需要的保障

小資族總是希望以最低預算買到最大保障的「預算」迷思,也容易被保險業務員操弄。當業務問起「你的預算有多少?」就會為客戶規劃最接近預算上限又看起來應有盡有的保單,看似俗擱大碗,卻未必和需求相符。尤其當預算有限時,保險應該保障的是最需要的部分,而不是力求最高 CP 值。

買保險時最重要的是「確認自己有什麼需求,再依照需求購買保險」

例如單身年輕人罹患重大疾病的機率較低,適合購買醫療險,在意外發生時確保付得起醫療費;預備懷孕的新婚夫妻,則要將保費投在妻子的醫療險,因為懷孕、生孩子是該家庭最有可能遇到的風險;對於已經有小孩的家庭,父母親才是最需要保險的,因為小孩發生意外有父母可以照顧,而父母發生意外,小孩就需要父母的保險理賠度險,壽險、失能險是可以考慮的險種;至於已經屆臨空巢期、準備退休的銀髮族,已無後顧之後,與其投保高額保險,不如努力把身體養好、自己手頭持有資產以應付醫療開銷,都比保險來得牢靠。

「自己的錢永遠是最好的保險」

如果當你發生意外時,完全清楚當自己可能會領到多少理賠金,而不是到時候再查看自己到底保了什麼險、不確定自己到底領不領得到理賠,就是已經了解自己的需求,為自己可能遇到的風險,作了最好的準備。至於終身保險比定期保險好嗎?勞健保、實支實付在何時能夠發揮效用?越早投保保費越低,最好要從幾歲開始投保?

讓保險業務員最不希望客戶跑去聽他講課的老師-李柏鋒,來一一破解你對於保險的所有迷思。

你早就知道保險很重要,但是到底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保障呢?跟著鋒哥一起了解保險是什麼,辨別錯誤和正確的買保險方式,找出自己的需求,才能幫自己量身規劃保險方案 >> 小資族保險的第一堂入門課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Hahow 好學校部落格,原文為《打破保險迷思!李柏鋒:依照需求規劃保單,而不是預算!》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