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職業的三件事:《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選摘(2)

2016-11-16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勞動市場的彈性化,必須同時有妥善配套的雇用保障政策才行。﹝資料照,甘岱民攝﹞

作者認為,勞動市場的彈性化,必須同時有妥善配套的雇用保障政策才行。﹝資料照,甘岱民攝﹞

該選擇哪種職業

「你選擇了喜歡的工作?還是選擇了擅長的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明白職業的本質,才會問自己那種愚蠢的問題!不管是喜歡的工作也好,擅長的工作也罷,到了工業化社會,就沒有那麼多選擇的餘地。」

「怎麼沒有?大家不都是在自己擅長的職業範圍裡,挑選喜歡的工作嗎?」

「在工廠生產線製造球鞋的人,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嗎?還是擅長的工作?」

「這個嘛⋯⋯」

「百貨公司家電賣場銷售員如何呢?在大企業裡接到人事命令的人又如何呢?這能說是出於自己喜歡或擅長才選擇的職業嗎?當然也可能有某些人運氣好,能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職業。然而在工業化之後,社會上的工作大多不屬於那種類型。現代人已經很難在自己的職業和工作中感受到成就和價值。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結構上的問題。在現代社會裡,透過工作,我們能期待的保障,只有薪資!」

選擇職業時考慮的三件事:價值、投資報酬率和風險

成就和價值

現在已經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和價值了,因為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方式有所改變。工業化就是工廠的誕生,這裡所說的工廠,具有兩項特徵—分工和機械化。這兩項特徵改變了人類和產品之間的關係。

過去的製造者和產品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但隨著工業化的程度加劇,彼此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過去能從產品中得到的工作成就和價值,也隨之消散。

假設有位中世紀的鞋匠X先生,只有顧客上門訂做時,X才開始手工製鞋。先將動物剝皮晾乾後,按照鞋樣切割下來、加以塑形,再用針線縫合固定,最後再經過藥物處理,一雙鞋子就完成了。顧客付錢之後,就把皮鞋帶走。

皮鞋是誰製作的?當然是X製作的。X從兩個地方感受到喜悅。第一是銷售帶來的價值,也就是自己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了相應的報酬,由此產生的滿足感。第二是從工作中所感受到的成就和價值。這雙鞋子是X的精心傑作,鞋子本身既是X努力的證明,也是一項成果,因此產品和X的關係十分密切。

歲月如梭,進入了近代工業化時代,X再度誕生。這次,他又成了一個做鞋子的人。他在耐吉製鞋廠找到了工作,被分配到生產線的中間組裝部分。機器在襯墊上塗膠,再黏上鞋墊後,來到X面前。X負責用手按壓,讓鞋墊底部平整。同樣的動作,X要反覆做上一整天。比起中世紀,球鞋以驚人的效率大量生產出來,經由X的手所製造出來的運動鞋數量,也多到難以計數。

有一天,X在逛街時走進了耐吉賣場,他看著各種華麗的運動鞋,心裡想著:「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我做出來的嗎?」不行!屬於產品的運動鞋,排擠了屬於生產主體的X。也就是說,運動鞋離X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疏離」。近代工業化社會裡,工作所得到的喜悅之一消失了—也就是成就和價值,是透過勞動所得到的喜悅。處在產品與自己疏離的環境中,能讓人感受到成就和價值的對象,已不復存在。

因此,X以薪資代替成就和價值來滿足自己。

現在做什麼工作都一樣,選擇職業的時候,以高薪工作為優先考量。但這裡又出現了第二次疏離—X也被薪資疏遠了。中世紀時的X能得到和自己所投入勞動和時間相符的報酬,但近代的X卻不然。

近代的X投入自己的勞動和時間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首先會被資本家搶走。生產出來的整雙耐吉運動鞋都歸耐吉企業主所有;耐吉的企業主從市場上拿到一整雙運動鞋的相應報酬後,將其中一部分以薪資的形態支付給X。因此X在生產報酬中再度遭到疏離。

一般稱這種情況為「勞動疏離人類」,指的是屬於勞動成果的產品和報酬疏離勞工的情況。勞動疏離的過程中,勞工喪失了身為人類的價值,處於弱勢和挫折的狀態;而這裡所說的「勞動」,包括所有勞心勞力的工作在內。之所以會發生勞動疏離人類的原因,在於生產環境的大型化和機械化。

工業化之後,資本家壟斷生產工具,勞工淪落為大型生產工具的零件,這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工已無法再從工作中感受到成就和價值,因此只能從薪資中尋找勞動的意義。但就連這點也無法得到滿足,相對於自己所投入的勞動和時間,自己竟拿不到相應的所有報酬,只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薪資中,勞工也被疏離了。

那麼,難道今天就沒有人能從自己的職業中感受到成就和價值嗎?

倒也不是!相對於自己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能得到全部報酬的人,或是擁有生產工具、能決定其宏觀方向的人,都能感受到成就和價值。前者屬於非雇用勞工,後者則屬於資本家。

首先,屬於專業人士的非雇用勞工不但看得見自己工作的全部過程,也能得到符合自己所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全部報酬。相較之下,比起雇用勞工,對職業的滿意度要高多了。再者,從收益來看,自己所投入的勞動和時間,得到了對等的報酬,比起雇用勞工,滿意度又高了些。只不過如果要跟利用他人勞力賺錢的企業家或投資人相比的話,收益可就少多了。

其次,企業家也和非雇用勞工一樣,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或價值,因為企業家手上握有可決定整個生產工具方向的權限。而且在企業所有的產品價值中,企業家不僅不會受到疏離,還因為能利用他人的勞力,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報酬。

意思是,相對來說,比起雇用勞工,非雇用勞工在勞動中較不會受到疏離,因此能夠從職業中感受到成就和價值。

印有歐巴馬肖像的球鞋。(美聯社)
比起雇用勞工,非雇用勞工在勞動中較不會受到疏離,因此能夠從職業中感受到成就和價值。(資料照,美聯社)

投資報酬率

資本主義市場中,所有資本都會集中到報酬率高的生產工具上。不管是對企業家,還是投資人來說,報酬率都是選擇投資對象的優先標準。不過,有一個方法可以將報酬率極大化,就是「金融槓桿」。就像槓桿能用很少的力氣就抬起重物一樣,金融槓桿也具有以小搏大、擴大公司或資金收益的特性。

簡單來說,金融槓桿就是利用債務,進一步利用銀行或他人的錢來開公司或投資,大部分的投資人都會使用這個方法。

舉例來說,Y想投資房地產,而且眼前剛好有間價值一億韓元的待售房屋可保證一○%的年報酬率。但Y全部的財產剛好就是一億韓元,現在他有兩種方法可以買下這間房子:第一種方法是拿出自己的一億韓元買下來,第二種方法是以房屋為擔保,向銀行借貸五千萬韓元,年利率為二%。哪種方法比較好呢?

第一個方法很容易計算報酬率,因為投入的是自己全部財產一億韓元,所以年報酬率就是一○%,每年可以獲得一千萬韓元的收益。

第二種方法的報酬率計算就有點複雜。首先,房地產的收益同樣是每年一千萬韓元,但這不能全放進自己口袋,因為還要繳五千萬韓元的貸款利息。年利率二%,一年就是一百萬韓元。也就是說,Y每年的淨收益只有九百萬韓元。那麼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呢?實際上的投資金額是五千萬韓元,所以投資報酬率為一八%。

如果Y把上次沒拿出來的那五千萬韓元,拿去買了另一間報酬率相同的房屋時,那麼Y一億韓元的投資,每年就能獲得一千八百萬韓元的淨利。總而言之,只要懂得利用銀行貸款,即使投入相同資金,也能出現不同的報酬率。

對企業家和投資人來說,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投資報酬率和金融槓桿。如果不懂這兩件事情,就無法進行投資。

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金融槓桿是如何讓資產出現變化的。

假設這裡有A、B、C三位資產各不相同的投資人。A的資產有一億韓元,B沒有任何資產,C則有一億韓元的債務。而這三個人每個月都可以存下五十萬韓元。

首先,A想投資報酬率為一○%的商品,但他不只投入了自己所有的一億韓元資產,又利用金融槓桿原理,以年利率五%向銀行借貸了一億韓元,全部投資進去。B什麼都沒做。C則打算歸還目前貸款的一億韓元債務,年利率也是五%。

如果不考慮物價上漲率,只單純考慮銀行利率和每月五十萬韓元的儲蓄額,一年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A的財產變成了一億兩千一百萬韓元,其中包括:原本的資產一億韓元、利用金融槓桿多增加的一五%收益,還有年儲蓄額六百萬韓元。而十年後,A便能擁有三億一千萬韓元的資產。

B的計算就很單純,一年後多了六百萬韓元的儲蓄額,十年後就擁有六千萬韓元。

至於C,則是負債減少,一年後的負債剩下九千九百萬韓元,這是因為一年存下的六百萬韓元中,有五百萬韓元是利息,只有一百萬韓元當做本金還款的結果。如此持續十年之後,債務仍有九千萬韓元。

A、B、C在財產或收入上的差別可說非常小,但事實上,韓國目前擁有財產的投資者中,也有很多人同時利用金融槓桿;而現實中仍持有債務,或不懂得利用金融槓桿的勞工們,與他們相比,收入可說是望塵莫及。

所以我們才必須了解報酬率和金融槓桿,不只是為了利用它們進行投資,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正視資本主義理念的局限。我們必須知道:貧富差距是在怎樣的過程中加大的;本金靠著什麼原理才會滾出更多資產來。如此也才能看穿所謂「財富要靠個人努力累積」的資本主義理念究竟有多麼空泛。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到,相較於企業家或投資人,勞工無法從自己的職業中感受成就或價值,於是改由從薪資中獲取報償。問題是,和企業家或投資人相比,勞工的薪資實在太少了。因為企業家和投資人可以購買高報酬率的投資商品,並利用金融槓桿,將報酬率極大化。這也使得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趨向極端。

永豐銀行、永豐金。(取自Google Map)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報酬率和金融槓桿,不只是為了利用它們進行投資,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正視資本主義理念的局限。(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風險

英文的「risk」可以翻譯成危險,但若翻譯成「風險(不確定性)」,或許更有助於理解與投資報酬率之間的關係;而風險本身在市場上又可以精確地換算成價格。也就是說,風險高的話,報酬率也會變高;反過來說,風險低的話,報酬率也跟著變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否有什麼必然的理由?那倒不是。當然有報酬率高且風險低的投資對象,但市場上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太大,上市沒多久就會搶購一空。如此一來,市場只剩下三種投資對象:一是高風險、高報酬率,但很難下手的商品;一是低風險、較安全,但報酬率也低,很容易下手的商品;最後一種則是報酬率低,風險卻高,誰都沒興趣的商品。

現實中,我們只會考慮兩種投資對象。當我們想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房地產、銀行定存等等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選擇一和二的其中一項。你的投資傾向接近哪一種呢?

一、承擔風險,追求高收益。

二、選擇收益雖低,但風險也低的確定收益。

這種傾向不見得只有在選擇投資商品時才需要,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無數選擇的時候,也會循著自己的傾向做出決定。選擇職業也是,有些人想選擇有風險,但收益高的職業;有些人則會選擇收益雖低,但較穩定的職業。你在選擇人生,甚至是選擇職業時,會傾向於什麼?

按照報酬率和風險之間的關係來排列的話,第一種是高收益、高風險的職業群,也就是投資人或企業家。第二種則是低收益、低風險的職業群,也就是非雇用勞工或雇用勞工。

投資人或企業家趨向第一種,是因為直接拿出自己的資本來投資,所以可以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當自己所投資的企業或所開創的公司收益下降,發生問題的時候,不僅會使資本金出現虧損,還必須承擔隨之而來的法律或道義責任。

非雇用勞工或雇用勞工趨向於第二種的原因,是因為相較於資本家,他們並沒有直接投入任何資金,獲利自然也少。勞工以投入時間、精力的「機會成本」取代金錢上的投資,因此當公司發生問題時,並不會有任何虧本情況出現,也不必負擔法律或道義責任。

一和二,哪一種職業群較理想呢?而現實中,你一貫的選擇是什麼?

人們會選擇哪種職業群的判斷,多半出於兩種原因,也就是個人傾向和經濟環境。

20160317 北科大舉辦就業博覽會,吸引上百家企業參與(取自北科大研究發展處)。
人們會選擇哪種職業群的判斷,多半出於兩種原因,也就是個人傾向和經濟環境。(資料照,取自北科大研究發展處)。

有些主張認為,隨著個人傾向的不同,所選擇的職業群也大不相同。也就是說,有些人具有資本家傾向,有些人具有勞工傾向。

另外,個人在選擇職業群時,會隨著該社會的經濟環境而改變。經濟環境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通貨膨脹造成市場擴大的情況,第二種則是因通貨緊縮造成市場緊縮的情況。

通貨膨脹、需求擴大的環境裡,企業利潤增加的可能性提高,企業家和投資人也因此獲得最大的利益。只要是有理性的個人,必然會選擇成為企業家或投資人。但在通貨緊縮、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企業利潤下降的可能性變高,企業家或投資人的收益減少,風險極大化。那麼,一個理性思考的人,會選擇哪種職業群呢?在如此風險大增的社會環境下,過去合理性遭到質疑的雇用勞工,就成了最合理的選擇。

前面探討了選擇職業時必須考量的三個層面—價值、投資報酬率、風險。首先,在成就與價值方面,企業家和投資人可以享有這點,勞工則被排除在外,因此勞工以薪資做為補償,來取代成就與價值。

但做為補償的收益上,勞工仍舊受到排擠。因為企業家和投資人擁有生產工具,可利用勞工的勞力以及金融槓桿,將投資報酬率極大化。

總而言之,在個人職涯上,選擇成為雇用勞工成為最不合理的決定。因為勞工不僅被排除在成就感之外,收益也最低。但也不能單純因此就說這些人做了愚蠢的選擇。因為在一個經濟停滯的社會中,企業可預見的風險增加,資本家也將面臨虧損。這時候,選擇成為收益不多,但相對穩定的雇用勞工為職業,或許才是將利益極大化的最合理選擇。

但也因此,近來勞動市場彈性化成了一大問題。比起其他職業群,雇用勞工尚且令人滿意的原因在於能避開風險。雖然在成就、價值,以及報酬上受到排擠,但穩定就是人們願意選擇成為雇用勞工的最大原因。然而現在連這點都可能受到剝奪,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市場彈性化」。

非正職人員之所以會變多,就是因為投資人和企業家將自己該承擔的風險轉嫁給多數的勞工。當然,全球不景氣和經濟緩慢成長增加了企業風險,資本家為了企業的存續,不得不分散可能增加的風險。然而,如果要將環境因素所造成的風險分散到勞工身上的話,轉嫁的風險越高,勞工的薪資也應相對增加才對。

因此,非正職人員人數擴張的研議引發了討論。一方面降低勞工薪資,一方面卻同時增加勞工風險的作法是十分不公平的。

保全業者時常超時工作,勞動部將加強取締。 (取自慶豐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非正職人員人數擴張的研議引發了討論。一方面降低勞工薪資,一方面卻同時增加勞工風險的作法是十分不公平的。 (資料照,取自慶豐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從市場原理來看,勞工對於非正職人員人數擴張的抗爭,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某個政府想推動勞動市場彈性化政策,只一味放寬規定,卻不調漲勞工薪資的話,可說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政府。勞動市場的彈性化,必須同時有妥善配套的雇用保障政策才行。

 
《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書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作者蔡社長(채사장)韓國作家,著有《知性對話所需要的廣博淺顯知識  現實篇》《知性對話所需要的廣博淺顯知識  超越現實篇》(以上暫名,皆將由究竟出版),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關於未來,讓你一無所懼的七堂課》(究竟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