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偷拿回收衣物,為何判刑比酒駕還重?律師上陣拍電影,揭台灣最底層悲歌

2016-11-01 11:28

? 人氣

形式規劃部分,紀錄片一般分為浪漫的詩歌式或是嚴肅的劇情式。「拍攝當中,適當運用距離就是詩化的過程;有時候則是要直接涉入,像針一樣刺進真實。」蘇導分享片中幾段故事中律師的定位:關廠工人是有關勞工權益,律師作為覺醒角色一起加入;洪案是推動轉型正義,對於審判制度的批判; 318 學運則是全民運作,律師並非主角而是做為「人」來涉入故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前的紀錄片手法,大多將完全的真實丟進螢幕裡,可是真實並不等於真理。」蘇導表示真實跟真理之間其實暗藏鴻溝、兩者相去甚遠。群眾會覺得紀錄片就是以真實建構出真理,而不覺得它可以是傳遞思想的媒介之一。「在電影院觀看紀錄片的時候,影片本身就是枚黑盒子,其中單一訊息的強勁度要大,才足以感染群眾。只是為了報導、揭露的話是簡報或是國家地理頻道在做的事情,不是電影。」這是蘇導《進擊之路》的理念。

人權律師劉繼蔚。(圖/Vstory提供)
人權律師劉繼蔚。(圖/Vstory提供)

重新剖析案件,對錯不是非黑即白如此直接

「其實拍攝《進擊之路》,當中的台詞、橋段都是我們律師平常會說、會做的事情。」曾律師提到最有印象的拍攝片段是關於一位單親媽媽向總統丟鞋表達言論,卻被判妨礙公務的過程。當時夥伴劉繼蔚律師遠道從新竹搭計程車到士林地方法院,其他律師也相繼趕到,那當中花費的成本、心力遠超過本案件的罰金數量。

「但我們認為這值得:在民主社會丟鞋來表達意見應是很常見的現象,當權者本來就會面對各式各項對你的挑戰。當那位媽媽向總統丟鞋的那一刻,就付清了律師費。」曾律師進一步闡述,台灣這樣民主的社會,應該能容忍這種各式意見,再加上這位媽媽的處境,走投無路應是政府的問題。丟鞋,其實不會造成傷害,但它是一種象徵性的言論、應是憲法保障的部分。

劉繼蔚律師在訪談尾聲時提到「雖然經手許多案件,但當事人的勝敗還是很左右我們律師的情緒。」曾律師進一步補充:「許多明明覺得應該,判無罪卻判了有罪。其實很多案件都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冤案被判有罪,而是有更複雜的情況。

接著曾律師拿一個經手過的案件來舉例,曾律師的當事人是單親老先生還帶個一個小孩,因為生活惡劣無路可走而去偷資源回收箱內的衣服去回收場變賣,一公斤衣物大概只值2塊錢。「那就是一個真真切切悲慘世界的寫照啊!他當時一旦被羈押,小孩就無人照顧,後續的生活會更艱苦。」

曾律師接著憤慨分析:「假設他下午偷了7個回收箱,法官一罪一罰,一判就是7條罪。怎麼會是這樣?如果他關了 10 年,又怎麼樣呢?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刑罰不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像這類的問題,反而還會因此製造更多問題……

從開始的關廠工人案,聽律師們一路分享到這個單親爸爸的案件,一般人幾乎都會不禁有個想法: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還能如此堅持做下去,難不成這群律師是瘋了嗎?但曾律師、劉律師卻在訪談最後留下一段霸氣的話:「我們不知道這些情況,在當律師未來5年、10年後會不會不一樣。但,我們現在這些瘋子 (影片中的律師們)至少會一直瘋下去。」《進擊之路》就像一塊石頭,蘇導演與幾位律師一同拾起它,拋向司法的大海盼能泛起漣漪。

紀錄片進擊之路海報。(圖/劇組提供)
紀錄片進擊之路海報。(圖/劇組提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文:揭開司法巨塔的面紗,熱血律師帶你踏上《進擊之路》一探究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