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我打分數!心理師從一部以科技嘲諷人性的英國影集,參透台灣人生活的悲哀

2016-10-29 08:30

? 人氣

黑鏡是一部被廣大觀眾稱為「神劇」的英國影集,主要描述「科技」與「人性」融合後,人類如何被高度發展的設備自我宰制、如何被網路媒體的進步彼此敵視,最終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潰堤崩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同製作人兼編劇查理‧布魯克(Charlton Brooker)表示:「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背景,甚至一個不同的現實。但都是關於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愚蠢,十分鐘之後就會是這樣。」

(以下內容涉及第三季第一集劇情,請斟酌是否閱讀。)
(若無觀看影集者,當作一篇科技故事與人性解析也不影響閱讀。)

從1.000到5.000分,你覺得自己在眾人心中可能是幾分?

女主角(Bryce Dallas Howard飾演)所處的時代科技下,人們眼中裝有能看到他人分數的裝置,這分數是由周遭他人給你,比如說你向鄰居問好,他覺得一早見到你就神清氣爽,可能會給你5分。

反過來說,你走在路上撞到一位西裝筆挺的先生,將他手上那杯咖啡潑灑到衣服上,他可能會給你0分。當然,你也可以給其他人任何分數。

女主角每天練習微笑、吃早餐時擺盤精美,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充滿喜悅,他發文「咖啡搭配餅乾,天堂般的享受」─即便兩者都不好吃,但看見許多人對自己的PO文給予5顆星的評價,再不好吃都值得。

這是用分數界定「人」的世界。分數有兩種作用,一種是他人給你多少分,能瞭解自己如何被看待。另一種則是我們知道自己分數多少,而透過這個分數瞭解該如何與他人互動。

一個人可能因為你的善行給你低分,因為你的惡行給你高分,端看處於什麼環境而定。

影集一開始,即彌漫一層「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薄紗,每個人都很快樂、有禮貌,也都不吝嗇給予5分。

但你很輕易能看穿,那層薄紗背後有多少壓抑與不爽在心中醞釀,那是一副副虛假的面具牢戴在每個人臉上,那微笑大都多麼僵硬、多麼制式。同時,在網路個人頁面上更可以看見他們的生活多麼美好─或至少看起來美好。有人到沙灘踩踏浪花,有人和老朋友重新相聚。女主角當然也不甘示弱,他拿了隻有故事的布偶娃娃拍照,原因無它,只是自覺分數不夠高,且看見許多人的分數不斷向上攀升,比較的心態自然流露。

不僅如此,分數除了對一個人的主觀評價外,也影響你的社會地位與眾人眼光,這在本集中呈現到了極致。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分數,你會先遭到許多人鄙視,並且分數比你高的人有優先權搭乘飛機、租到較好的車、買下較好地段的房子、甚至工作的權利。

而你想拉高分數的方法,需要透過比你高分的人給你高分,只和同一群分數的朋友鬼混,或低分的人給你高分,這方法提升自身分數的效率低落,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交到「對」的朋友,擴展你的高分群人脈,才有機會從底層翻身。

說到這裡,是否與我們目前生活的世界非常相似?

透過分數評斷一個人的價值,對台灣孩子來說再孰悉不過了。總有父母、長輩、老師透過「分數」來瞭解我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好孩子、壞孩子、甚至需要「特殊管教」的孩子。

「黑鏡」一直都以科技嘲諷人性著稱。

即便不喜歡這樣的分數制度,多數人心中對另一個人也有自己的評價分數。這個社會講求「政治正確」。你要說對話,才會有好的評價。你要做對事情,不能與壞人站在同一邊,就算你的論點強而有力,輿論的撻伐仍會將你貶為一文不值。

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會被給予一個分數,世界漸漸得變得利益至上,倘若在意這外在評價的分數,人生再也不是你的,是級數、是種性制度的,是無法自己、無法說出真心話的。

畢竟如果你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情,你發表了一篇可議的言論,你不只會被批評,你會被給0分,你的評價降低後你將成為次等公民,你將被高分者視為塵屑。

影集中,從4點多分掉落到1點多分的女主角逐漸精神潰堤,因為他生活的環境,每個人都是看「分數」來定義「你」這個人,也就是看你今天在個人網頁放上什麼取悅人心的照片、你在高分者面前是否陪笑、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展露出「完美的」品格,或其實只是你跟的朋友是否「正確」。

但一個虛偽的世界,一個單靠外在表象生存的世界,注定要毀於你不慎露出真實自我的那一刻。

如果你想進入一個不屬於你的圈子,那麼你只能變得跟他們一樣,且是打從心裡的一樣。不能只是戴上面具,那太容易被看穿,對自己也太辛苦了。

事實上,即便現代科技尚未能在眼睛中裝載一個裝置,讓你看到每個人的分數,每個人在心中難免對另外一個默默打一個分數,關於「你」這個人,他願不願意靠近你、願不願意協助你、甚至他願不願意和你說話,都憑藉他心中的這個分數。

但老實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如果是朝著良善的那一端發展,我意指朝著真實自我的發展。你是打從心底的不一樣,就像影集中那位卡車司機大嬸,他原本是一位4.6分的人,一夕之間成為了1.423分的人。他說:

「我給每位醫生5分評價,還有每位護士和每位四級評價顧問,…但(老公體內的)這些癌症才不在乎,它繼續生長。兩個月後,我們聽說有一種實驗療法,費用非常高,而且只限特定人士,我盡所能幫他弄到一個位置。湯姆是4.3分,他們把病房給了一個4.4分的…所以當他去世時,我心想『去他的』,我開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毫不掩飾。人們通常不喜歡這樣,沒想到在你開始這麼做的時候,降級的速度如此之快,結果發現,我的朋友大都不在乎真誠,對待我的方式,好像我在他們的早餐桌上大號一樣,但是天啊,那感覺真棒,擺脫那些混蛋,就像是拖掉太緊的鞋子一樣,或許你該試試。」

女主角猶豫地說:「那樣真的…聽著,你曾擁有豐富的人生,真實且美好的事物,但後來失去全部,對此我很遺憾。而如今你已沒什麼可失去。但是我根本還沒有值得失去的東西,我仍在努力(I still fighting for that)。」

他說:「那個東西是什麼?(And what is〝that〞?)」

女主角:「不知道,能讓我感到滿足?讓我能在環顧四周後,感覺自己還不錯,讓我能生存,不會覺得自己…像是…那一天離我還很遠、非常遠。在我達成之前,我必須玩數字遊戲。我們都一樣,我們都要這樣做,他媽的世界就是這樣運作…也許你不記得,你年紀太大無法理解…我不是那個意思!」

他微笑地說:「別擔心,我不會給你低分的。」

那個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東西是什麼?進到一顆「心」的最深處,那總是我們能講出心裡真正想說的話,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不被情緒或他人評價所影響的真誠舉動。

我相信那件事情就是「向善的」,也才能吸引到一群真誠對待你的朋友。不是那種為了利益、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為了踩著你的屍體往上爬的朋友。

這種個人內在轉變肯定經過外在強烈的打擊,或體悟到某些真理,緩慢嘗試的過程。

不曉得你身旁是否有這種夥伴?你能感受到他不會用金錢、表現、分數等等來定義你們之間的友情、愛情、甚至親情,他是發自內心對「你」這個人感到興趣、想關心你過得好不好、想邀請你到他的婚禮作客。

這種環境下,你打從心底的改變也會讓自己的分數提升,但你只是微笑地看一眼,也不在乎了。因為真實生活中,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原標題:黑鏡S03E01不受拘束地活著比許多事情更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