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文素養落後歐洲?一題讓人哭笑不得的選擇題,揭開輸在起跑點的真相

2016-10-20 10:54

? 人氣

是的。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考題每年都是個震撼,尤其對渴望有高中哲學課程的許多人。年輕人看到這樣的考題「感動得哭了,因為感覺考生受到尊重。」家長們看到這樣的考題,不禁懷疑他們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做答。有些大學生老實回答:「也許到大四,我都回答不了這樣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的高三學生甚至大學生回答不了這些試題,其實很正常。因為自從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應用題後,往後的十年,你都在選擇題、是非題或簡單的問答題裡盤旋,孩子的思考能力被所有的選擇題搞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

國中時代有一選擇題至今我還印象深刻,題目是:

(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是誰?

(a)查理巴哈;(b)李察哈巴;(c)李察巴哈;(d)查理哈巴

至今仍對這個題目印象深刻,可見我受了多麼大的「創痛」。也許,現在已經沒人會讀《天地一沙鷗》了,可是同樣思維的考題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繼續出現。

如果你上網去看看學測等中學考題,你會發現大部分看似很有水準的題目,只是用來訓練你「瞄準」的能力,你只看到標的,卻看不到周圍環境,更不知道「獵物」從哪裡來? 甚至,為什麼瞄準?

在作答一些和法律相關的題目時,必須聚精會神看清楚每個字,以便符合課本裡的標準答案。但是「法律的定義是否就是正義?」沒人理會。我們是不是認為高三畢業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大哉問」?

同樣的十年,法國的學生要很認真地學複雜的法文文法、時態、各種詞性。不斷學習書寫,因為大部分的試題都是問答題,而且不是簡答題,小學生從兩行、三行、五行、十行慢慢學會了書寫。到了國中,老師開始要求答題要落落長。最後你終於能一氣呵成,健筆揮灑4個小時,大腦愈寫愈清楚,文字愈寫愈流利。

不僅法文科。地理歷史同樣要寫得落落長。舉個例子吧!一直到國中三年級時,法國的中學生才有他的第一張學業證書(brevet),這項全國性學力測驗是在國三的階段舉行,只考申論題。數年前,這項考試的歷史考題是:「試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的前線和後方的生活狀況」。地理題目很大,以歐盟為考題,考卷上提供許多歐盟相關資料,考生以這些資料為依據答題。題目是:「請說明歐盟的經濟力和歐盟的侷限」。

一堂課要考3小時,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寫作能力,回答得歪七扭八,以為3句話就交代完畢,那你就完蛋了。如果沒有足夠的語文理解力,就不能從所提供的資料中抓住重點,然後一步步深入你的論點。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課本上寫的有限,還不夠你發揮,歷史重要的事件和日期不能搞混,你記住但不是「死背」。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的國中生必須從文學作品和電影中擷取更多的歷史面向,注重文化素養的家長,還要帶孩子到一戰博物館,或法國東北部的衛爾登戰場(Verdun)參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