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緩和醫療不是「放棄」治療!醫師感慨:往往陪伴末期病患的不是家人,而是...

2016-11-04 12:05

? 人氣

通常醫院也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與財力去訓練相關人員,所以安寧緩和醫療在二○○六年被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特的學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安寧緩和醫療偏重在舒緩病人於疾病末期時所遭受的「疼痛」,或「心理壓力」,並且讓他們能夠更坦然的面對自己的疾病。如此,家屬也可以不用再對病人「隱瞞真實的病情」,可以減輕家屬在照顧上的壓力,並且給予家屬心理層面的支持。

安寧緩和醫療,對病人與家屬都是意義重大

對於疾病末期的患者,台灣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醫師會與病人、家屬提到安寧緩和醫療,這比例算是高,因為在日本,大約只有百分之五十的醫師會開口。
所以,在台灣大家對於安寧緩和醫療並不陌生,但還是有很多醫師擔心家屬會覺得醫師烏鴉嘴,或有些家屬會覺得很不吉利。

因為擔心造成這些誤解,有些醫師乾脆就不提安寧緩和照顧,但是這樣做對病人與家屬並不公平。

因為病人與病人家屬並不了解醫療的極限,也少了一個替自己或親人做決定的機會,而這個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重來。

如果能夠在疾病末期時,讓病人與家屬知道還有別的選擇,可以舒緩病人的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對他們來講,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並且可以引導他們在未來的治療裡去做出適當的抉擇。

另外,不同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還有宗教信仰都會影響安寧緩和醫療的接受度。國外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的種族對於安寧緩和醫療的接受度,也會有所差別。在歐美國家,一般來說,非裔與亞裔人士對於安寧照顧的態度是比較保守的,而白人、老年人,或女性,他們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對於末期病患來說,什麼最重要?

雖然很多疾病末期的病人會嘗試,並且接受很多種積極的治療方式,但是往往最後評估起來,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很明顯的幫助。

之前的研究發現,假如患者能夠在癌症末期的時候接受安寧緩和照顧,病人與家屬在「生活上」與「照顧上」所獲得的滿意度會比較高,而這樣的差異,在病人短短接受三天的安寧照顧,就可以感受得到。

這份研究也發現,癌末而且需要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對於治療的滿意度是比較差的。通常病人到最後會不會需要轉送到加護病房,也會與他們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有關。

如果癌末的病人一直持續接受化學治療,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陪伴他們的常常是心肺復甦術、氣管內插管與呼吸器,反而不是他們最親密的家人,他們最後也是在加護病房臨終。

所以該如何拿癌末病人的治療目標?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得到最大的好處?什麼才是病人與家屬真正想要的?雖然每位醫師的想法與做法都不一樣,但是目前的趨勢是建議預後差,而且對於治療反應不理想的病人,在他們接受下一次的化學治療前,先與他們好好討論,讓他們能真實的了解繼續治療的目的與成效,再讓他們考慮是否願意尋求安寧緩和的方式治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