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蔡英文公開演講,從不辱罵國民黨?從文稿小組真情告白,看政治人物高度

2016-10-10 09:30

? 人氣

我認為最快的方式,並不是坐在辦公室,憑空想像自己是總統候選人的嘴巴,而是先當她的眼睛、鼻子、耳朵。我開始去觀察她跑行程時,跟誰說了什麼話?她跟支持者互動時,有什麼小故事?她跟支持者、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其他政治人物講話的方式有什麼不同?這些細節,她自己可能都記不起來,可是卻是我們寫稿的「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次,我與競選團隊,陪同蔡英文走訪桃竹苗台三線。起始點在龍潭聖蹟亭,當客家大老鍾肇政完成短講後,他不畏酷辣的太陽,堅持把自己的帽子,借給蔡英文戴。鍾老的這個小舉動,是他發自內心對蔡英文最真實的關心。

身為幕僚,看在眼裡,滿是感動。感動之餘,卻得立即回到現實,讓自己感同身受地去想,蔡英文接收到那頂帽子時的感受,以及詮釋這個舉動背後代表的意義。在台三線旅程的最後一站,我們在講稿中,加入了鍾肇政與蔡英文互動的故事。遞帽子,不僅是鍾肇政對蔡英文的關心,更是他這個老人家對蔡英文的期許與文化的傳承。

這個經歷,我至今都還印象深刻。故事是真的、感受是真的、客家政策也是真的。一篇好的文稿,不是考驗幕僚的文筆,而是考驗幕僚對於候選人的觀察力、對社會的敏銳度。寫文稿也不是在作文比賽,而是必須真切地回應社會的期待,必須跟這個社會、這塊土地一起呼吸。

文稿是民眾、政治人物與政策間的轉譯者

總統候選人平均一周的行程都是20個以上。20個行程,聽起來沒有很多,但文稿小組的每一個人,每週平均負擔的稿件就達2-3篇,選舉後期3個月則為3-4篇。一篇講稿從生成到來回修改後定稿,通常需要2天以上。

聽起來或許很不可思議,一篇3000字左右的講稿,為什麼需要花2天以上來完成?

文稿,它最終必須被「說出來」,它的功能是塑造候選人形象、負責選戰的攻防、掌控與發布重大政策、維持選舉的熱度。因此,一篇稿子的產生,並非只是紙上作業,涉及與其他部分的聯繫工作。

就拿造勢場合為例。有一次南下雲林,參加雲林的後援會成立大會。活動前,必須向活動部門確認出席來賓、同黨的黨公職、立委候選人,並了解該場活動流程及重點,再向新聞部打聽該周輿情與議題定調。那是一場慷慨激昂,要讓支持者大喊「凍蒜」的場合,但是,蔡英文堅持要在講稿中,放進農業政策。

於是,我們就得向政策部門要了一份農業政策。各位如果看過政策白皮書,或是專家學者獻上的政策建議書,一定會當場昏倒。政策文件的中文,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中文,多半拗口、生澀。若是撰稿者一字不漏地複製、貼上至講稿中,不必等到被蔡英文退件重寫,我念到舌頭打結就先「砍掉重練」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