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該怎麼推,成效才會好?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創造新方法,在既有體制做更多事

2019-09-19 09:00

? 人氣

從107學年度6所學校,到108學年度13所學校,呈倍數成長。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當16%以上的人或組織改變時,會有穿透性、產生關鍵性的革命。曾燦金說:「明年一定會持續增加,當學校數量達到16%規模時,就會產生『穿透性』(penetration)。」曾燦金認為,2年後、110學年度應該會是關鍵的時間點,屆時家長會反問:「為什麼我們學校沒有推雙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開辦雙語課程,大多數家長和校長躍躍欲試。曾燦金建議,先從英語融入一、兩科開始試行,慢慢起步,最重要的是,學校的師資一定要準備好,不能單靠外師,還必須有中師的搭配。曾燦金說:「教育要翻轉,不是靠top down,而是bottom up。」老師具備專業、熱情和使命感,教育才可能翻轉。

北市首創自編雙語的教材

除了師資,教材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台北市依照新課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率先自編雙語教材,出版小一、小二的生活和健體的教材上冊,今年底前將出版下冊。預計111年完成小三至小六健體、藝文、自然3個領域的雙語教材。將來這些教材也會放到台北「酷課雲」平台,不是雙語實驗課程的學校也將能採用。

曾燦金指出,本土化、國際化、全球化的「三化」教育非常重要。本土化從個人生活周遭如社區著手,學校推本土課程就是希望孩子更了解在地特色;國際化和全球化是趨勢,趨勢是不能抵擋的,「大家要去思考:孩子未來學習的圖像是什麼?未來的競爭力是什麼?當你心裡有這些問號,就會去思考方法和資源要不要改變。」

曾燦金表示,新加坡實施雙語28年才成功,台灣應不致於那麼久,但何時會達到目標?「教育無目的論,當我們朝著生活化、國際化的方向,持續往前走,這中間的歷程也就是目的。」

多管齊下找適合的師資

推動雙語教育,師資是最重要的關鍵。對此,台北市多管齊下包括:幫老師增能、召聘老師、培養公費生等,找最適合的老師。

幫老師增能:和美國加州費爾蒙特國際教育機構及LTTC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合作,增進各學科以英語教學的技巧和能力。106至107學年度有92位老師受訓,108學年度已再培訓50位。

首創聯合甄選教招考雙語教師:108學年度公立國小教師聯合甄選新增「雙語科」,包括:自然科學、一般體育及視覺藝術三類,錄取雙語雙專長老師14名。

首創開辦雙語正式教師培育機制:甄選通過者依學科領域專長,擔任國小代理教師一年,一年內通過各項考核包括公開授課6堂,將成為109學年度正式教師。報名19位,其中有9人來自私校。

公費師資培育:和台師大及台北市立大學合作培養公費生,預約未來的教師。預計111學年度11人,112學年度34人。

曾燦金表示,就像北市當初推小一開始上英文,校長都問「師資在哪?」及早準備、加上多管齊下的師資晉用和增能管道,讓老師愈來愈強大、來源愈來愈多元。

現階段台北市推雙語實驗課程,以外籍教師協同教學的方式,每所開辦的學校至少有1個外師,未來希望以中師為主,如此較能永續經營。

文/羅梅英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9月號(原標題:專訪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創造新方法,在既有體制做更多事)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