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行卻選擇沉默,是讀書人該做的嗎?百歲作家楊絳辭世,意外引爆中國論戰

2016-10-08 09:30

? 人氣

楊絳成了「心靈導師」

然而,在楊絳的文字裡,大歷史面前的抉擇,一切卻清淡如水。一九四九年的靜待解放,只因他們都是不願做外國人的倔強中國老百姓,面對一連串的政治運動,楊絳有著無比精準的描述—「發動起來的群眾,就像通了電的機器人,都隨著按鈕統一行動,都不是個人了。」為防犯錯誤,他們低調行事,但文革的批鬥終究躲不掉,錢鍾書與楊絳成了「牛鬼蛇神」,錢媛則是「革命群眾」,一家三人成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縮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如此,楊絳的文字裡也沒有太多的批判,就僅像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景。在網路時代裡,仿名人口吻的心靈雞湯文盛行多年,雖多是偽作,但口吻維妙維肖。楊絳又何以成為心靈導師呢?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與大國崛起同步的,是城市不易生存的高物價與浮躁之氣,退守小我的家庭敘事與終生書齋裡默默生存筆耕不輟的形象,正是大眾心理的投射。

呼喚敢言的知識分子

不過,楊絳也在另一方面引起熱議。楊絳先生仙逝之年,正是文革50年之際,錢鍾書與楊絳在文革中的處境成為焦點。有人認為錢楊兩人默默生存的態度不足以成為知識分子典範,甚至有人直指上一代知識分子欠缺反思的犬儒態度,造就了今日「自乾五」(自帶乾糧的五毛)的猖狂。

然而,也有人認為黑暗時代裡不出賣他人、守住道德底線已屬不易,何以要求他人勇敢?然而無論正反面的評價,楊絳已成符號—去政治者想在這個符號上汲取退守小我的安身立命之道,而呼喚知識分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精神的人則以楊絳為鑑。

兩種想像其實同樣討論面對現實環境應如何自處的問題,政治與去政治的拔河,也正是當今中國現況的一道縮影。

文/李政亮
本圖文經轉載自or旅讀中國(原標題:因楊絳之名)

台灣人行走中國的紀錄片《十分鐘看中國》,以素人的觀點,真誠的視角,溫柔凝視當今中國的豐富面貌!

本片將於11月5日舉辦紀錄片分享會,活動資訊如下:

時間:11/5-6(週六至週日)14:00-18: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台北紅館」(北平東路與杭州北路口,近審計部)
入場:免費入場,預約報名將贈《旅讀中國》雜誌一本

報名網址這邊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