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該馬上過去抱?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這樣說…

2016-09-30 07:20

? 人氣

比方說,在育幼院等設施長大的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依戀障礙,原因除了缺乏純粹的親情外,也和複數養育者輪流照顧的事實有關。不只如此,即使是有親生父母照顧的孩子,若受到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或親戚關愛,導致來自母親的疼愛減少,成年後也經常會有精神不穩定的狀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戀的形成與關鍵期

在這層意義上,依戀的形成,可以說是與特定對象之間鞏固彼此關係的過程。

依戀從嬰兒時期便開始形成,不過此時還是最初始的階段。嬰兒出生六個月左右時,儘管已經逐漸可以分辨出母親,但此時就算母親換成別人,也不會引起嬰兒太大的混亂,能夠很快適應新的母親。不過,即使在這個階段替換母親,還是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化的能力。也可以說,這樣的影響會損害依戀的形成。

六個月大之後,孩子開始能清楚辨識母親。此時是幼兒懂得認生的階段,也意味著依戀開始正式形成。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段「關鍵期」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實際上,過了兩歲才成為養子的孩子,多半和養母不親,無法培養出緊密的聯繫。此外,在這個關鍵期離開母親或更換養育者,也容易傷害依戀的形成。

為了讓依戀順利形成,除了充分的肢體接觸外,母親必須察覺孩子的需求,並快速做出反應。只有總是守護身旁,在需要時給予幫助的對象能與孩子形成特殊的連結。一有需求就能得到回應的關係,是培育依戀的基礎。在這個時期,母親應盡可能待在孩子身邊,並盡量回應孩子的需求。

作者|岡田尊司

精神科醫師、作家。目前擔任岡田診所院長。自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並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及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著有《啟動心靈的對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夫妻這種病》等等。

本文授權轉載自聯合文學出版《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