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不去「台獨」縣市唸書,大學就要倒光了?數據看台灣競爭力真相

2016-09-29 11:49

? 人氣

大陸研修生,私立大學重要財源

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念書,是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的重要政見之一,2010年,台灣立法院在國民黨主導下通過「陸生三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修正案。隔年3月,首批陸生共928位正式抵台,開啟了「陸生元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Wendy和Glace不是這樣來到台灣的。正如同台灣學生擠破頭爭取進入頂尖學府,絕大多數從大陸到台灣攻讀正式學位的學位生,多半也能希望進入前段公立大學就讀。為了讓私立學校與排名較後的學校也能「雨露均霑」,教育部另開巧門,讓大學得以透過簽訂姊妹校方式,與對岸大學實施一學期或一學年的短期交換。

短期來台陸生又可分成「交換生」與「研修生」兩種類型,其中「交換」生繳的是原本母校學費,前往台灣姊妹校就讀,以前段公立大學為主;「研修生」則是由陸生自費來台,學費直接繳給台灣學校,以中後段私立大學為主。這類學生教育部沒有強力人數限制,學雜費收取標準也尊重各校自主訂定。換句話說,只要校方有本事招攬學生來台,教育部不會干涉太多。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開放陸生赴台就學至今5年,學位生和研修生的人數同步水漲船高。根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在台學位生共有7813人。研修生更從2011年的1萬1227人,一路翻倍成長到2015年的3萬4144人。

所謂「陸生產業鏈」,就是着落在「研修生」身上。因為以過去幾年來台陸生統計分析,來台灣的陸生學位生最多時一年不過3100名,且習慣選擇交通便利、排名前段的公立大學,除了學費,學校幾乎沒有其他「進帳」。

相對地像 Wendy 或 Glace 這樣的短期研修生,以過去一年的3萬4114人,每人平均支付5萬元(約1.2萬港幣/1550美元/1萬人民幣)學雜費估算,一年至少可替台灣高教帶來17億元(約4.1億港幣/5334萬美元/3.5億人民幣)收入,若再加上每學期1萬元到4萬元(約2400~9690港幣/313~1255美元/2400~8300人民幣)不等的住宿費收入,數字更加可觀。

招收境外學生並非易事,靠的不僅是大學辦學績效,在重視關係的大陸,人脈淵源往往更是關鍵。崑山科技大學前國際長丁仁方舉例,某次他到安徽省招生,不解為何安徽總是給銘傳大學最多陸生名額,一問之下得知,原來劉銘傳是安徽人,讓他自嘲「那我還跟死人爭什麼?」

讓台灣一部分私立學校在財務上重度依賴陸生的原因在於,台灣人口結構的「少子化」趨勢,讓大學教育供過於求。特別是過去十幾年間大批由「五年制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學」或「技術學院」的私立學校,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系」、「關門」的消息時有所聞。因而陸生一開放,立刻成為私校爭搶的大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